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123章西线无战事1(2/5)

而舒州,恰恰是个没有盐铁,没有茶酒的地方,天产的天剑毫,本上收不到一分钱,就是这个地方,每年还有3万缗的财政收,说明这里的农业和商业发展还是比较稳定的,没有受到战争的太大影响。刘鼎之所以想方设法要舒州,就是看中了这一。任何时代的争霸战,没有一个固的后方是不可能的。当然,这样的财政收,是远远不够地。为了打造更加繁华昌盛的舒州,刘鼎决定对税法行一定的调整。

安史之以后,唐政府据宰相杨炎的建议,颁行两税法。两税法规定每年分别在夏秋两季征税。它的主要内容为:政府据每年的开支确定赋税总额,然后摊派征收;以大历十四年(公元779年)的垦田数作为摊派税额地标准;租庸调和其他杂税全取消,土地和财产的多少征收地税和税;商人在所在的州县纳税,税率为资产的三十分之一。

据诸葛斌的详细介绍,唐朝前期的赋役制度称为租庸调,源于北魏到隋朝以均田制为基础的租、调、力役制度。唐祖武德年间制定,贞观年间又作了详细规定:男丁每年粟2石,叫“租”;每年服役20天,或每天以绢3尺(或布3。75尺)代役。叫“庸”也称“输庸代役”;每年绢2丈,绵3两,或者布2。4丈,麻3斤,叫“调”这就是租庸调制。

信不疑,因为现在的皖城,就是日后地安庆,是安徽地区最发达的城市之一。因此,在如何理这些民的问题上,刘鼎直截了当的表示,可以在皖城建城,将其当舒州下辖的第五个县。

商人照自资产来缴税,也不符合时代规律。导致商人们在赚钱以后,不是继续扩大经营,而是置田买地,建设庄园,修筑豪华住宅,购买妾,婢,以各的方式将资金重新冻结起来,严重妨碍了商业的发展,同时也加剧了土地兼并,导致更多的现。刘鼎始终觉得,商业是社会发展必可不少的因素,士农工商,商业排在最末并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如果故意遏制商业的发展,就会现问题。

而现在舒州的情况,很多措施恰恰是遏制了商业的发展,例如官府提倡买卖尽量易,甚至行用绢来代替钱币,对

唐朝的税法,从租庸调到两税法,始终没有彻底废除照人收税的规定,两税法里面也始终保留着税。使得民间藏匿男丁的风气还是比较严重,经常现一家十几人,但是没有一个适龄男丁的情况,这是统计人最大的障碍,也是造成民众多的主要原因。照诸葛斌的估计,现在舒州地籍男丁只有不足万人。实际上应该远远超过此数。这都是因为藏匿男丁的缘故。

舒州目前的财政收,还是相当可观地,年收(岁收)超过3万缗(贯)。这是个了不起地收,要知,唐代末期藩镇割据,战不断,生产力受到极大的破坏,主要地财政收,主要是来自盐铁专卖,另外还有茶税、酒税等专卖品,普通的税赋收极少。据资料记载,大历初盐利收为60万缗,末年超过十倍,那就是600万缗,占国家财政总收的60%。至于唐后期,随着茶税的日益加重,茶利也同步增长,大约每年获利100万缗。

两税法的特是从丁征税转为财产征税。它从法律上取消官僚地主的免税特权,扩大了征税面。同时,它将各捐税加以合并。现了赋税地发展规律,是中国税制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但是,劳动人民的负担依然很重。唐宪宗元和四年(公元809年),诗人白居易在诗中写:“典桑卖地纳官租,明年衣将何如?剥我上帛,夺我中粟。人害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

租庸调制的特是以丁为征收单位,不服徭役可以折“庸”代替。这个定制为唐王朝聚敛了额地财富。据史书记载,到天宝初年,全国的粮仓存粮9606万石,以当年应负担赋税的男丁计算。每丁平均12。5石,相当于他们六年多的租额。后来,随着土地买卖和兼并的盛行,均田制逐渐遭到破坏,农民受田普遍不足。政府又不断加重赋税,致使许多农民破产逃亡。政府控制的纳税人数越来越少,财政收减少。这样,租庸调制行不通了。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