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299章海上丝绸之路2(4/6)

心南移,加上南方多良港,使得对外贸易多取道海路。客观上也刺激了海上贸易的发展。

唐朝时实行鼓励和保护外商的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各国商人地热情。太和八年(834年),唐文宗曾下达谕令:“南海蕃舶。本以慕化而来,固在接以仁恩,使其感悦。如闻比年,长吏多务征求,嗟怨之声,达于殊俗。况朕方宝勤俭,岂爱遐琛?深虑远人未安,率税犹重,恩有矜恤。以示绥怀。其岭南、福建及扬州蕃客,宜委节度观察使常加存问。除舶脚 市、进奉外,仁其来往流通,自为交易,不得重加率税”《唐律疏议-名例》中规定:“诸化外人,同类自相犯者,各依本俗法;异类相犯者,以法律论”可见,唐朝对待外商的宽容与开明。

为了便于对海外贸易进行管理。唐朝专门设置了掌管海上对外贸易的“市舶司”“掌蕃货海舶贸易之事,以来远人,通远物。”其职责包括:检查入港货物;征税;收买、出售、保管及运输专卖品及其他船货;核发出国贸易公据…其职能相当于现代的海关。市舶司的设立加强了唐朝对海外贸易的管理,使海上交往置于政府的保护之下,这种制度性保证是前代所没有的,并被后世所广泛采用。

唐代造船和航海技术的提高,使得大规模地海运成为可能,客观上也促进了海上丝路的兴起。据载。颇得皇帝宠遇的刘晏。曾在扬子县(今江苏仪征)设置10个官府造船工场,造船2000艘以供内河航运。足见唐朝造船业之盛。唐代制造地远洋船只,大的长20余丈,可载客600…700人,驰名世界,很受外国客商欢迎。外商愿意乘中国船只从事远洋贸易,航行于中国至红海之间。

除此之外,唐代的航海技术有所发展,航海经验更为丰富,如当时的航海家善于利用季风来驾驶海船,利用日月星辰来确定航行方位的天文航海技术也更加纯熟。造船和航海技术的提高,促进了航海事业的发达,通往东南亚、南亚、西亚和东北非的海上航路得以继续扩展。

当然,海上贸易的风险是很大地,大海航行不同于内河,风狼不定,海上怪物出没,人员时刻都有生命危险。如果不是熟悉海上航行的人,极有可能尸骨无存,但是,巨额的利润,还是刺激了不少商人铤而走险。按照陆琪玉订购的两艘大船运载量来计算,每年至少能挣两万两白银。白银,这可是货真价实的白银啊,有谁不眼红呢?

沈若依基本说了个大概,刘鼎就开始沉默不语。

好大一会儿以后,刘鼎忽然说道:“若依,你想不想跑海上贸易?”

沈若依诧异的说道:“我们沈家不涉猎这个,我可不懂。”

刘鼎热切的说道:“你不是跟薛檀雅一段时间吗?一点本事都没有学到?”

沈若依苦笑着说道:“你说什么跟什么啊?这么短的时间,我怎么可能学到航海贸易?你以为是打毛线啊?我告诉你,我要是上了船,我连东南西北都分不清呢!那船只稍微一摇晃,我就感觉头晕脑胀。海船和长江上的船完全不同啊,颠簸地厉害,我可适应不了。”

刘鼎还是不死心,意味深长的说道:“那我出钱,送你去培训培训?”

沈若依嘟着樱桃小嘴说道:“什么培训?”

刘鼎耐心的说道:“你不是叫陆琪玉的夫人姑姑吗?那好办啊!我出钱,让你到陆家去熟悉熟悉,以后等你熟悉了海上贸易。我们自己也开一条航线,专门赚外国人的钱。”

沈若依迟疑着说道:“大人,你这是坏了规矩了,你堂堂节度使凑什么热闹,你又不缺钱。”

刘鼎一本正经的说道:“谁说我不缺钱?”

沈若依好奇的看着她,半信半疑的说道:“你真地缺钱?”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