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用会赞成对长安动兵之上,相反的,这是看准了李克用不会和刘鼎联合的,故意将不能进攻长安的责任,都推到了李克用的头上。
如何巧妙的,不留痕迹的推卸责任,本身就是一项非常高难度的动作,在势力和势力的争夺中,显得更加的重要。既要让皇帝看到鹰扬军的忠心,同时又要将皇帝的怒火,引到另外一个人的身上,绝对不是普通人可以做到的。覃睿既然敢提出这个建议,显然是胸有成竹,至少有了比较成熟的方案。
既然李克用不肯出兵,那鹰扬军龟缩在襄州,似乎也可以说得过去了。鹰扬军龟缩在襄州无所事事,反而白白的增加了对兴圆府的压力,为了不引起皇帝陛下的误会,鹰扬军决定主动的裁减山南东道的军队,将军队调到粮食产量较大的镇海地区,就地取粮,也是无可非议的事情。
甚至在裁减军队的同时,鹰扬军还可以顺手牵羊的暗算一下神策军,同样要求神策军裁减军队。如果杨复恭不肯,鹰扬军大可以公开指责杨复恭制造不稳定因素。以后如果鹰扬军和神策军生冲突,责任都应该由神策军来承担。如果杨复恭还不肯就范,鹰扬军大可以在两军交界地地方,制造军事摩擦,故意引起皇帝的关注,然后将罪责推到神策军的头上。
覃睿的计划能不能成功。关键在于李克用是否会拒绝刘鼎的提议。只要李克用拒绝刘鼎的提议,那么不能进攻长安地责任,很显然就应该由他来承担,鹰扬军抽身而退的目的就达到了。那么,李克用会不会拒绝刘鼎的提议呢?事实上,这是个几乎不用考虑的问题。
李克用对刘鼎的误会非常深,准确来说,这不能说误会,而是仇恨。李克用和他的父亲李国昌。对黄巢起义军都是非常仇视的,给黄巢起义军造成最大伤害的也是他们。说地残酷一点,当初的起义军。最怕遇到的就是突厥人地骑兵。黄巢起义军当初就是失败在李克用的手下,陈州大战,起义军的损失非常惨重,从长安退出来的十数万人,在这场大战中几乎全部被打散。起义军最后的名将刘方翼战死,黄巢本人也被迫出逃,刘鼎更是被李存孝等人直接打入了颖水。
对于这一战,相信没有哪个起义军将士会忘记的,同样的。突厥人也不会忘记。对于突厥人来说,刘鼎也是个尴尬的存在,当初突厥人曾经公开上报已经杀死刘鼎,但是后来,刘鼎却又突然活过来,活生生的扇了突厥人一记耳光,这对于死要面子地突厥人来说,实在是奇耻大辱。
刘鼎的突然复活,对于突厥人的名誉来说。是非常严重的损害。为此,李克用私底下还派遣李嗣源、李存信、李存进来暗杀刘鼎,但是最后阴差阳错,让刘鼎成功的逃过了一劫。作为报答,刘鼎也派遣白钦翎暗算了李嗣源一道,让李嗣源在床上足足躺了三个月,双方的仇恨自然更深了。
想要和李克用合作,刘鼎需要说服很多人。同样的,李克用要和刘鼎合作。同样需要说服很多人。刘鼎未必能够说服所有的麾下。李克用则是绝对不能说服所有的麾下,因为他根本无法说服得了他自己。事实上。完全可以肯定,李克用是绝对不会和刘鼎联合地,只要覃睿的口才功夫到家,这个不能进攻长安的责任,就被李克用实实在在的包揽走了。
只要李克用拒绝,接下来的事情就好办了。在皇帝陛下那里也有了交代,在天下百姓的面前也有了借口,甚至有了激起民众对李克用憎恨的活生生的材料。既然无法进攻长安,鹰扬军呆在襄州也没有什么意义,南下攻略淮南地区,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覃睿刚才已经提到,攻打淮南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师出有名。
当初朱玫拥立李正式登基,册封各个地方势力,结果大多数地势力都拒绝了,只有淮南节度副使吕用之是接受了李地晋封的,李晋封他为岭南节度使,他是公开上表谢恩地,尽管后来吕用之并没有上任,但是他毕竟是公开接受了李的封赏,说明他是拥戴长安傀儡朝廷的,这对于兴圆府的小皇帝来说,是绝对不能饶恕的“国贼”既然是国贼,那就要狠狠的讨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