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完成后它依然是穷国,必须等待下一笔现金。只有当它的产品获得市场,通过市场购买促使生产力提高,掌握一定的市场资源,才能成为真正的富国。举例说一个人怎样能脱贫:不是直接给他钱,那样他会成为叫花子,最好是给他找到一份工作,相当于在市场上购买他的劳动力,他才能脱贫。
这也就是西方国家乐此不疲的在亚非拉扶贫,却越扶越贫的经济学原理,因为他们根本没打算让这些贫国真正富起来,恰恰相反,是要保持它们的贫穷,以此保持自己在国际市场上的主导富国地位。这样的例子后世中国并非没有遭遇过,20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大飞机项目研发正值关键时刻,美国麦道飞机公司却非常“大方”的转让了几项关键技术,这是在帮助你吗?显然不是,麦道这一手恰恰是要封杀你的自主研发。果然,不久之后“运十”项目下马,美国人成功的扼杀了一个即将崛起的竞争对手。当然,一千年前的人还没有总结出这个原理,但事实上,这个客观规律却对契丹、党项、女真等民族的生产力发展都起到了严重的负面作用,只不过大家都没提出来而已。
再一个,岁币对辽国的宏观经济起到了强大的挤出效应。又需要说明一个经济学原理:挤出效应。这是指国家加大政府购买和投资(财政支出),会导致市场物价上涨、实际利率上升,实际利率会越过更多企业的资本边际效率(项目内部收益率),减少市场上的私人投资项目,将他们“挤出”了。宋朝每年给辽国的巨额岁币当然都是给到辽国政府手中而不会有一文钱付给任何一个普通百姓,这必然使辽国的政府支出在宏观经济总量中所占的份额剧增,其强大的挤出效应简直会令辽国的私人投资窒息。辽国对宋朝的贸易本来就处于绝对劣势,而本国“企业”又因为政府的挤出效应不能成长,宋辽贸易处于愈加不平衡的状态。同样,当时的人也不知道这个原理,但并不影响客观规律在背后发挥作用。
虽然政治上宋辽双方处于平等地位,但是经济上却是完全不对等的掠夺与被掠夺关系,事实上使契丹帝国成为了宋帝国非常稳定的经济殖民地。在不懂得关税壁垒和国际贸易保护重要性的年代,只要向宋帝国开放市场贸易的国家和民族都将毫无例外的沦为其经济殖民地,当时有少数人隐约感觉到了,但总体而言都还没有清醒的明白这个道理,以至于宋人会在占了大便宜后,在一位昏君及其奸臣的带领下,作出一个极其愚蠢的决定,就是后来的宋金海上盟约:瓜分辽国。
之所以提到这两点,是因为云铮基于希望控制辽国的心态,刚才跟萧芷琼所提到的使两国和睦的办法就是这个:云家提供大量资金给辽国,用于辽国“扶贫”…不是云铮无耻地要利用萧芷琼,而是他觉得眼下这个大魏和辽国因为没有檀渊之盟,这么一直保持军事冲突其实是一件很不明智的事。虽然这对于云家军事实力的维持有好处,但显然对社会发展有制约。
云铮不大关心个别百姓的日子,但他关心中华文明的传承,凡是影响这一点的,都在他希望处理的范围之内,所以他才希望用“非战”的手段控制辽国。事实上这对辽国也有好处,因为这个世界里,辽国对大魏不能保持军事优势,一个云家就扛住了,那么持续战争坏处肯定大于好处,而和平的话,则两国百姓也才能真正的安居乐业,在不损害文明进程的情况下,百姓过得好一点,云铮还是很乐意看见的。唯一的坏处就是辽国从根基上没有抗衡大魏的能力了,耶律皇室的权威会降低…但这跟他云少帅没有一毛钱的关系,他自然不在乎。
那么为什么现在看见完颜部落叛辽之后,云铮会惊疑不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