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北上扩张领土。为此与辽国发生矛盾、纠纷,甚至演化成冲突(辽国高丽战争,在本书中与原历史有变化,后文有述)。如果说在对待高丽国内豪族的问题上,王建采取了怀柔和推恩的策略,那么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王建在朝鲜半岛北部采取积极北进的战略,大肆拓展领土。有辽一代,高丽已将领土北界,由前朝新罗时的大同江向北扩张至清川江中上游至鸭绿江下游一带,疆域大大超过了新罗。
辽国灭渤海国后两年,辽太宗将渤海遗民(东丹国民)大量内迁辽东,一时间广袤的渤海故地变得地广人稀。西移朝鲜半岛的渤海遗民,削弱了辽国在这里的力量,辽国对原渤海地区特别是对朝鲜半岛北部女真地区控制减弱。高丽乘机对这里的渤海人和原渤海统治下的女真人等进行招诱、驱讨,不断扩张势力。高丽开始出兵与辽朝控制下的女真人展开对朝鲜半岛北部地区的争夺。
那时高丽修茸古都平壤,移民,置官设署,以西京相称,并以西京为基地继续向北扩展。高丽以平壤作为开拓西北领土的根据地和军事、政治中心,将现在的黄海南北道一带人民迁到平壤,定平壤为“大都护府”、“西京”在王建经略北境的全盘战略里,平壤的重要地位是值得一提的。自被唐军攻破以后,平壤逐渐荒废,王建以防御女真侵扰为由将平壤升格为西京,派遣从弟王式廉为长官驻守。在高丽王朝的早期,西京平壤的长官拥有很大的权力,他只需要对国王本人负责,其部下官员的任免完全由长官自己决定。
高丽一面积极经营西京,一面于清川江以北筑德川、长青、安朔等城,将高丽与辽国之边界由大同江推至清川江;同时积极讨伐居住于鸭绿江沿岸的女真人,蚕食女真故地。为了防备辽国,高丽建立光军司,编成光军三十万。
与此同时,王建采取了移民实边的策略,将大量的人口从半岛的南部迁往北部。王建的这些措施增强了高丽北部的边防力量,大大拓展了国土面积。王建经略北边的步伐一刻也未停止,到他统治的末期,高丽的北境已经远及今咸境南道的永兴和清川江的南岸,疆域大大超过了新罗。
大魏建立百年之时,高丽王朝在北部修建了许多城镇。
七十年前,大魏朝内乱了一阵,辽国的大敌云家军大举开赴黄河以南,辽国南线平静,于是腾出手来的辽国,第一次举兵征伐高丽,高丽战败,从此向辽称臣纳贡并与大魏断交,辽则赐高丽“鸭绿江东数百里”高丽率兵驱逐女真,修建了兴化(今平安北道义州西南)、铁州(今平安北道铁山)、通州(今平安北道宣川西北东林)、龙州(今平安北道龙川)、龟州(今平安北道龟城)、郭州(今平安北道郭山)六城。
云岚大败辽军的那年,高丽疆域已扩展到鸭绿江一带。
从那之后,十多年过去,高丽在朝鲜半岛咸兴以南、永兴以北之间修筑长城,抵都连浦,并筑定州(今朝鲜咸镜南道定平)、宣德、元兴三关。也是自那以后,辽军战力大减,对高丽的威慑力也开始小了下去,辽与高丽东北部就以这一线长城和三关为界。万昌九年和万昌十一年,高丽两次举兵入侵辽国女真所属的曷懒甸(今朝鲜咸兴一带)并强筑九城,不过女真人并不好惹,他们击败高丽并收复了曷懒甸。
但是胜也罢,败也罢,都不是关键,关键是高丽先是跟大魏断交得罪了大魏,然后进攻辽东领土得罪了辽国,现在跟女真的关系也很僵,几乎是谁都觉得高丽不讨喜。眼下大辽内部变乱已生,没有精力跟云家玩儿,朝廷里头目光全盯着新法,而高丽的表现又颇为糟糕,打现在还一团散沙的女真都打不过,这个时候如果云家有强大的水军,大可以从天津出兵走水路直接登陆朝鲜半岛,现在的高丽王朝政局诡异,郑仲夫、李义方和李高等几位高丽武臣因不满高丽毅宗和文臣对武官的欺压发动政变,建立高丽明宗傀儡政权。高丽毅宗被流放。郑仲夫通过“都房”控制高丽君主,开始了武人政权的对高丽的统治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