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照这个逻辑没有这理论基础做支撑那难道就不能改革啦?
关于这问题云少帅倒是可以很肯定地回答:能。
能先搞出一个理论基础再来搞改革的人是千百年等一回、几十辈子才出一个的天才;搞不出理论成果也想搞改革的有两个前提:第一您是个天才;第二您是深谙你所处的改革环境并且比一般人都熟悉你自己所处的环境。
前面这种情况千百年等一回在云铮前世清朝覆灭后的近半个文学都是这么玩这一时期天才太多理论也很多。(具体的我就不赘述了。)
至于后面这种情况从盘古至今(只考虑封建王朝)云少帅只认一个:张居正。这哥们那是真天才13岁就在“官员考场届”里出过名同时这哥们把整个明朝都吃透了哪里有问题问题的病症到底在哪里哪群人是可以靠得住的哪群人又是需要给一块糖哄骗一下需要怎么改革具体遵循一个什么样的步骤…关于这些张居正都摸得太透了所以他能成功。除此之外要想改革成功谨献上两个字:极难。
理论基础不足只是秋临江变法败笔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还是这变法在实际贯彻落实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这个问题可以说是导致秋临江变法必将失败的最直接的原因。说白了就是秋临江的这些变法措施中存在了太多的问题。
就说青苗法。(青苗法的具体内容前文有述不赘述了)
云铮的一贯看法是:政策制定的出点是好的只是在贯彻落实过程中出现了问题。
不过这个问题如果让秋临江来解决估计他会把这责任推到地方官员身上指责地方官员不负责任。
秋临江的人品倒是天下景仰的但云铮这样来揣测他自然有他的道理而且他平时言语中所表达的一些思想也印证了云铮的猜测是对的。
在秋临江看来这天底下的官员就他一个人是对的其他的官员都是不负责任的其他的官员都是为了一己之私的人只有他自己为了天下苍生的。印证了屈原那句话:举世皆浊我独清。仿佛这大魏朝所有的官员都是污秽不堪的。
当然从某些角度来说王安石确实有资格这样想因为他生活上确实很节约没有因为自己官当得大就铺张浪费;同时从人权的角度来说他也有思想自由权。
可惜他是一个政客或者拔高一点说是个政治家。
政客就是要同形形**的人打交道如果把自己定格为这这么一个“崇高”的地位还有谁来替你办事?谁还愿意和你打交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