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在17世纪中叶,西方传教士的到来。以及徐光启和李之藻等信奉天主教人士将大量的西方书籍翻译成中文。这样一来弹学也传到了中国。于是在这个时期,就有了孙元化的《西法神机》等讲述当时火炮瞄准技术的书籍。但孙
为什么还要
那么大的力气重新翻译整理这些书籍呢?原来这个时期翻译的欧洲火炮书籍,往往直接采用原书上的数据,而且没有依照中国用的度量单位加以换算。且翻译西方的单位时还抄袭中国原有的名词,再加上那个时期的欧洲各国都还没统一计量标准。于是造成了很大的混淆。就像是明代以一步为五尺约合156cm,而圆周定义为365。25度。这可和《西法神机》等书上所说的定义相差可远了。又如填装弹药时,将“磅”翻译成“斤”当时中国所用的“斤”≈597克还不到一公斤。万一装多了火药可是有炸膛的危险的哦!当然那些传教士也不是什么善男信女。在某些关键之
他们当然会模糊
理。想象一下吧!我们的炮兵拿到这样的使用说明怎么和西方列
作战。
孙将所有的计量单位先换算成英制尺寸,再将英制尺寸翻译成国际单位。这样一来就统一了计量单位。反正现在孙
在桃源山庄推行的就是公制。孙
据托
斯他们的经验和书本上的知识。制定了铳规、铳尺、距度和星斗等仪
的使用方法。就这样孙
编写了《炮兵规范守则》和《火炮保养手册》。孙
把这两本手册发给了下面的炮兵要求严格
此
作。而这两本书后来成了炮兵学院的基本教材。
。火炮两旁增加炮耳,让火炮可以架设在炮车或炮架上面,这样就可以调整击角度了。
火炮的改行的很顺利。但火枪那边就没这么顺利了。主要是孙
要求他们研制
后装燧发枪。当孙
提
这个计划时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她疯了。在他们看来枪就是要从前面装弹的。就象托
斯所说的:“小
,吃东西是要用嘴的。从后面装的那叫‘
’。”不过孙
回答他们:“佛郎机大炮是后装的吧。既然大炮能后装为什么火枪就不能后装呢?”于是在孙
的
持下前装改后装的工程开始啦。
中国虽然早在十三世纪中叶发明了火炮,但几乎所有明代之前的兵学中,都没提到火炮的瞄准技术。可以说是全凭经验来发火炮。相对的,西方的自然哲学家则一直想用数学公式,来描述炮弹的运动。西方科学家将数学知识化约成简明实用的仪
,并籍此提升机械
作的
密度。于是就诞生了现代弹
学和炮术。
其实在16世纪居住在伊比利亚半岛上的西班牙人就发明了燧发枪。所以将火绳枪改成燧发枪很快就完成了。至于将膛改为线膛就遇到了
麻烦。隐藏在枪膛内的膛线,凹下去的小槽被称为
线,凸起来的则叫
线,两条相对
线之间的垂直距离叫
径,
弹
的直径比
径稍大一些,这叫过盈,只有这样才能使
弹
嵌
膛线而旋转。这些知识都是以前林峰告诉孙
的。林峰是个枪械迷。而孙
每次都静静的坐林峰
边看着他喋喋不休的对孙
讲那些宝贝模型枪的故事。曾经平淡的生活,现在成了珍贵的回忆。当然现在还不是孙
伤
的时候。虽然在15世纪末期,德国人就已经研制
一
线膛枪。但由于当时工艺
平的问题制加工起来颇为麻烦。于是孙
想到了车床。这个时代已经有了一
用
带传动的人力木车床了。孙
在此基础上将车床改为了
力发动。将原有的车刀改成
钢打制的车刀。这样一来大大的提
了工艺
平和工作效率。再有就是发
装置,这个对孙
来说并不算什么问题。改动后的火枪由
、枪机、发
机和枪托等组成,发
的就是纸壳定装枪弹。使用时,
手用枪机从后面将
弹推人枪膛,扣动扳机后,枪机上的长杆形击针即刺破纸弹壳,撞击底火,引燃发
药,将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