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二十八章文联(2/3)

宴会上大家只是相互敬酒,并没有说到什么实质问题,王静辉也就乐得自在,当然诗作词是少不了的,令众人失望的是,虽然大家都极力怂恿,但王静辉并没有像在东郡王府宴会上那样诗兴大发,他只是了两首比较应景的诗词。

为主人,王静辉于对这些文豪的敬重,让欧修坐了主位,但他还是第一个举起酒杯来对他们说:“在下不过是个末学后,希望各位前辈还要多多指!相信各位前辈都已经知今天把大家请到这里来的目的了,各位前辈都是由汴都的文人士公推来的,相信由你们担任评审团来评价呈送上来的作品是最公正不过的了,在这里我先敬大家一杯!”

不过让王静辉迷惑不解的是:王安国的诗词在后世可没有几首啊!他也就知一首《清平乐》但不知它是什么时候被王安国写来的,所以也就没有敢抄袭。听苏偶像话中的意思,这个王安国的诗词在汴都还不是一般的火爆,他也是从金陵为母丁忧后回来没有几个月,但是得到了众人的推崇,所以了这个评审团。“据说他生前还写了《王校理集》但后来失传了,又是一个被历史埋没的才人啊!这个王安国不仅诗词准好,人品更好,倒是可以列为往的名单,但这家伙对谁都是有冷冰冰的,不太好接。”

王静辉还从没有这么近距离的观察欧修,看到苏轼和司光也偏厅后,他问:“在下在这里先谢诸位为商务印书馆版各位文人的作品而多方奔走,以后还需要诸位多多费心了!不知三位前辈留下在下有何指教?”

大,吕惠卿上台后找个麻烦把他罢官回家,可以说他一生也没有什么大风大狼,平淡的很,但是他的人格倒是很让人尊重。

居首座的当然还是年龄最长、声望最的欧修,司光和苏偶像还有那个远在金陵的王安石算来算去都可以称得上是他的门生,这便是主持科举考试主官的好了,他欧修没有当过一天的老师,但就凭借着主持过四次科举考试,便得门生满天下,也难怪他可以通过行政手段来推广古文运动从而获得成功了。

“王安石那个老家伙正在金陵借着为母丁忧的理由拒绝朝廷的累次召唤,这可是为他争足了清的赞扬,在声望上甚至超过了许多老辈,被时人所称,顺便还教了吕惠卿、蔡卞、李定、龚原等新党骨,为他几年后山可是打下了实的基础,到了英宗不行去世,神宗刚刚继位后,金陵王安石已经呼之,这才是谋定后动啊!这个老家伙看来都是算好的,看来神宗继位后他是肯定会受到重用的…”这是他来到这个时代后第一次听到王安石的消息,心中一时慨。

苏轼听后笑着说:“改之,你不用这么拘束,我只比你痴长几岁而已,‘前辈’这个称呼我可不敢接受,倒是欧和司两位先生可以称得上,如果承蒙不弃,你今后就称呼我瞻或是苏兄就好了!”“还是苏偶像够豪!”王静辉心中暗暗赞叹

席上众人都很兴的举起了酒杯共饮酒,于文人的心理,他们的内心中还是很得意的,毕竟是由大家公推来的代表,自的才学也得到了大家的公允,尽在座的这些文豪都是成名已久,但仍然很兴奋。

修也笑着说:“还是瞻说得好,王公也不用和我们这么客气!这次

在宴会上王静辉和年龄相近的苏轼和晏几坐在一起,让他有一正在梦的觉,由于他没少抄袭苏轼和晏几的诗词,心中总是有些愧疚,尤其是苏偶像,王静辉更是歉疚的很:他几乎把苏轼后期的作品抄了遍,真是不知等苏轼后期政治失利的时候,他还能写什么样的千古绝唱来…

苏轼又给他介绍其他人,但中间除了一个晏几是自己知的外,其他七个人连听都没有听说过,但他们的名都是在汴都文人圈里面很的人,王静辉也都很恭敬的向他们行礼。

直到掌灯时分,宴会才结束,众人都满意而归,而欧修、司光、苏轼三个人却没有和大家一同离去,他们留下了王静辉在偏厅要上了一壶清茶想和他谈。王静辉看到这阵势立刻就蒙了:他还以为宴会就这样顺顺当当的过去了,本就没有想到三人会在宴会后留他。不过也没有办法,这三个人欧修是文坛首领,苏轼是自己非常崇拜的人,而司光是知谏院,更是自己以后要好的重要目标,更何况这个老家伙正在行《资治通鉴》的撰写,这本书可是对后世帝王治国方针有着很大影响的书籍,王静辉甚至有过去影响他的想法,当然这想法连他自己都觉得有些不现实,毕竟他没有这个资格,所以选择放弃。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