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新(短)域名:xiguashuwu.com
第二十九章 文化产业
第二十九章文化产业
王静辉说dao:“我是个读书人,但我也是个商人,商人zuo生意要谋取利益这是肯定的,不过我王静辉所zuo的生意可不是光是看着yan前利益的生意,有些生意要有远大的yan光,甚至是要zuo三百年的生意!”
说dao这里,同坐的三个大文豪也被王静辉的言论震撼了:三百年的生意?!就凭给人chu书?!
现在欧yang修、司ma光和苏轼脸上的表情十分可笑,但王静辉可不敢在这个时候笑话他们,于是就慢慢解释:“各位先生,我刚才所说的商务印书馆的新式印刷技术可以降低书籍的售价,这可以保证我所印刷chu来的书籍要比市面上的书籍便宜,可以说只要一个人想买书,只用hua费一百文钱就可以买到。为了不破坏书市现在的平衡,像《论语》等大宗常用书籍就不能再降价了,否则我大宋的书商会受到极大的冲击,会有很多人为此失去养家糊口的饭碗,这样就不好了,我也正在想办法即降低书籍的售价,让想读书的人受益,而又不会对其他商家造成冲击办法,所以这zhong售价只有一百文的书籍只能是商务印书馆刊印文人优秀作品的书籍。在这zhong书籍上的盈利会有每本二十文左右,我用这笔利run来支持资助文人继续写书、chu书。”
说完王静辉喝了一口茶补充的说dao:“对于这zhong书籍,其内容由于是经过严格评审过关后的优秀作品,所以大家都很认同它的质量,再加上价格上的优势,只要是大宋的文人士子肯定会对其追捧,我们不难想象其销量也是不会差的,至少也能够维持这件事不断的循环下去。这也只是微不足dao的一小bu分,正如我前面说过的,这也只是yan前的利益,其中除了印刷成本外,我不会在这上面赚取一文钱的利run,这一百文钱一本的单价也是商务印书馆所能够承担的底线,但更重要是这件事能够弘扬我大宋的文治,更能建立起一个良好的文化产业!”
欧yang修三人虽然不懂商业,但显然被王静辉的话勾起了瘾tou,司ma光问dao:“改之,你的意思我们也明白了,你是说单单靠chu版这些廉价书籍就能够保证此事长期开展下去吗?你所说的文化产业又是什么意思?”
王静辉回答dao:“司ma先生说得完全正确,我想此事本shen就是一件好事,更何况商务印书馆也不打算在这上面赚钱,所以单靠廉价chu售书籍不仅可以保本,还可以支付作者的辛勤劳动,其run笔费用也可以让家境贫寒的士子能够改善他们的生活状态。即便chu现了最坏的状态,我想其亏损的缺口也不会太大,以商务印书馆的实力也可以承受的起。至于司ma先生问的什么是‘文化产业’,这个解释就比较复杂了,我也是刚刚有一个大致的想法,远远还没有成熟,简单的来说,‘文化产业’就是用商业的手法来促进文化的繁荣。”
其实王静辉哪知dao什么叫“文化产业”啊,他也是说漏了嘴,不过好在他虽然不像后世文化商人那么厉害,但也多多少少对此有些了解。这个时代有太多的空白等待着人们去填写,对于王静辉来说,他虽然不是专业人士,对一些事情也只是知dao点pimao,但这也足够了,因为在这个时代没有比他更加专业的人了。他在原来那个时空虽然是一个医生不是一个商人,但这并不妨碍他在这个时代成为一个最伟大的商人。
欧yang修听了王静辉的解释后,稍微有些皱眉tou,问dao:“改之,难不成这dao德文章也可以像zuo生意那样贩卖?”
王静辉听了欧yang修的话后,才意识到在这些大文豪的骨子里面是极其鄙视商人这一行当的,若不是自己在汴都广有才名,可能自己再富有,他们对自己也是不屑一顾的,这可能就是他们文人那些所谓的“志气”了吧。不过虽然这些文豪很看不起商人,王静辉也并不排斥他们,与历史上那些所谓的“御用文人”相比,他更喜huan这些名垂千古真正的文豪,他不能要求这些从小就接受“忠君”思想的文豪ju有人人平等的观念,但他非常欣赏他们的风骨。
王静辉笑着问欧yang修:“欧yang先生,学生想斗胆向你问个问题:假设一个贫困的饱学之士,他没有得到任何人的赏识,自己著书立说,却没有钱来将他的书chu版让人得以认识到他的才学,你说他生前的学说能够传播的范围有多大?”
欧yang修听后默然了,但他还是说dao:“照改之这么说,那个饱学之士的学说当然不会有很大的影响,但我大宋向来注重文治,民间如果有才学之士都会受到朝廷的招揽,当不会有漏才之事。”
王静辉说dao:“我大宋确实对民间有才之士很注重,欧yang老师这么说也没有错,但欧yang老师有没有想过:我们可以让商人来介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