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七十八章制举(3/3)

皇宫去了。王静辉依然是看着恋恋不舍的蜀国公主上车远去,对着已经消失在长街尽头的马车默默说:“我们会在一起的!”

颍王赵顼在皇宫离与蜀国公主分手后,便向太监问明英宗赵曙正在福宁殿批阅奏章后,便让太监领着他去面圣。见到英宗赵曙后,颍王赵顼便把和王静辉商议的过程详细地向英宗赵曙做了汇报。赵曙听后长时间沉吟不语。

沉默了一会儿后。英宗赵曙说道:“王静辉此人真是算无遗策,颇有当年武侯之风。连朕心中对郭逵地安排都能想到,真是令人称奇!不过听你刚才所说,王静辉是认为郭逵这次绝对不能在汴都待下去了?”

颍王赵顼说道:“王静辉的意思也是这样认为地,不过他想到的是借着郭逵这次出京。正好安排在与西夏对抗的陕西四路上出任宣抚使,这样一边守卫边疆有位朝廷可以放心的将才,另外郭逵对新武器有一定了解,让他带着这些武器一起走,在抗击西夏骚扰地时候会更有把握。我想等王静辉参加完制举科考试后,把策论完善呈送上来,如果朝廷看着可以施行的话,那郭逵就会在边疆积累军工再次回到汴都,担任一个新的职务,这个职务肯定是王静辉策论中以解决像狄武襄和郭逵这样的官员一入枢府便遭众臣猜忌而设立的。”

英宗赵曙对王静辉这次的策论很重视。因为祖宗定下的法制就是抑制武将,这才导致有太多的人都栽倒在枢密院,结局最让人扼腕的便是仁宗时代的狄武襄,竟然因此遭到贬谪后忧郁而死,而郭逵现在地处境与当年的狄武襄相比算起来已经是不错的了。如果王静辉的策论能够使英宗赵曙成功的解决这个困扰大宋文武官员百年的死结的话,那功劳可想而知,就是连赵曙也要感谢他。当年狄武襄的遭遇不仅使武官人人自危,文官集团也是扼腕不已。连仁宗皇帝得知最后地结局后,也是后悔的到临死也念念不忘。当时还是皇子的赵曙对此也是唏嘘不已,自当上皇帝后也是希望这样的事情千万不要发生在自己身上,结果自己赏识提拔郭逵,反而还是走上了老路,这怎能让他不对此忧虑?

英宗赵曙沉默良久后默默的说道:“再过七天便是大考了。就看这个才子表现了,希望他莫要朕失望…”旁边的颍王赵顼听清后先是愕然,后是替自己地妹妹蜀国公主感到高兴,心中也不禁期待几天后在馆阁中举行的制举科考试了。

大宋治平三年三月初六,英宗赵曙继位三年来第一次制举科考试终于开考了。早在去年朝廷便把开制科的消息已经传达到全国了,各地自认为有才的士子都从全国各地汇集到汴都,终于等到了这一天。

制举又称制科,习惯称为大科或贤良。制科非常选,必待皇帝下诏才举行。具体科目和举罢时间均不固定,屡有变动。应试人的资格,初无限制,现任官员和一般士人均可应考,并准自荐。后限制逐渐增多,自荐改为要公卿推荐;布衣要经过地方官审查;御试前又加“阁试”试场在秘阁,及格为“过阁”御试即殿试,内容要求更严:试策一道,三千字以上,当日完成。考试成绩分五等,上二等向来不授人,第三等与进士科第一名相当。有官人均升转或蒙拔擢。制科非常选,但它给士人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入仕机会。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