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八十四章思想准备(2/3)

现在王静辉已经是自己的女婿了,英宗赵曙自然不会像以前那样称呼他为“先生”直接说:“婿,你既然写这样的策论,想必你应该有了改善我大宋的良法了吧?说来听听。”

英宗赵曙在福宁殿中正在阅读王静辉的写的策论,旁边还有颍王赵顼、宰辅韩琦、参知政事欧修和已经升为龙图阁学士兼侍讲的司光,赵曙看完策论后依旧把策论让这些心腹重臣传阅一遍,这些人除了自己的儿赵顼以外,都是当年仁宗皇帝驾崩后,支持自己登上帝位的拥立重臣,所以对他们的意见赵曙心中是极为重视的。

王静辉说:“韩相此言正是。周书曰:‘农不则乏其,工不则乏其事,商不则三宝绝,虞不则财匮少而山泽不辟亦。’我朝赋税几千万贯中倒是有大半以上由工商赋税上来的,而历朝历代都是从农民上谋取更多的钱财以供朝廷周转,这便是我朝与历代地重要区别!圣上和各位大臣可以想想:一亩之地如果务农一个农民足矣,即便是级的良田耕细作也不过两三石粮,除去农民上两税后,也就能供一人所,国家所得甚少,而农民所得也会很少,如果遇上灾荒年景则是不堪想象;但如果是变成印刷作坊,则可以雇佣十几个雇员,所产生的利税不仅贡献国家多,而且也能养活这十几个人富富有余,最大的好是不必看天吃饭,也不用在意所选的作坊地址是否是良田。臣希望朝廷能够专门拿一州之地,选派得力官员在此行实验,尝试着能不能着力发展工商业,实行与以往不同的发展模式?当然这也只是在工商方面的,如果没有农业的支持,这是万万不可的,臣也

韩琦为百官之首,对国家的各个方面都了如指掌,说:“驸言中可是指的是我朝工商赋税要于农业赋税?”

王静辉说:“圣上,儿臣这里是有几项想法。但正如儿臣在策论中所写的那样,现在弊政重重,若是骤然变革,其风险大,就算是事成也会犹如病人大病之后如丝;若不成则会酿成更大的灾难,所以儿臣不敢胡言,只是给圣上和各位大人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英宗赵曙今天的心情看起来明显不错,坐在龙椅上听完王静辉地话后笑着说:“驸不用多虑,这里都是朝中重臣,把你的想法说来,我想韩相等人自会在心中衡量清楚,有什么话但说无妨!”

光既然开了,韩琦和欧修也都称赞了王静辉老成谋国,不过这倒不是恭维之言。而是自他们对王静辉才学的敬佩。英宗赵曙心中本来就很中意这篇策论所提来的观,在听到心腹大臣夸奖驸的话后,更是脸上了一丝笑容,叫驸上殿对。

不过赵顼还是个年轻人,考虑事情过于急躁,其他韩琦三人心中虽然认为大宋现在需要变革,但他们的观可都是“缓”的,对于王静辉策论的“寒暑”论调,倒是甚合他们的心意,终归是要比那些“激”的主张更能赢得他们的赞同。况且现在这份策论给他们地觉便如“缓”一派如一辙,不过王静辉主张地是:放下争论。现在一州一县这样的小范围内实验。从中来寻找正确地革新之路。这样的观倒是让韩琦他们清醒了许多,觉得以前要么是事情太多。没有顾得上;要么便是为了采取哪态度而争论,这倒是真如王静辉所说,走到晋代的清谈路上来了。

光这次先打破了众人的沉默,说:“臣观驸之文,所言皆是老成之言,圣上可用之。臣自少以来,略涉群史,今观驸之策论方解臣心之惑,‘政令之良弊皆看百姓之生活改善与否’,此言真乃警言也!”

不过这篇策论最引赵曙君臣的便是王静辉在文中提如何衡量一个法令政策是否好坏地标准:完全以百姓的生活平提与否为标准。这这让司光等人心中到既熟悉又陌生,心中回味良久后也不得不承认:驸的见识果然是不同反响。一言便了自己长期心底的迷惑。

突然后背到有人,原来是蜀国公主拿着一袭长衫给自己披上,握着蜀国公主的小手,他的心中到一片温,只觉得此生别无他求。

没过一会儿,王静辉便在太监的带领下来到福宁殿,当他看到颍王赵顼那张脸上的表情后,便知刚才呈送上去地策论得到了众人的认可,心中便踏实了许多。行过礼后便站在一旁。

王静辉听后整理了一下思路说:“不知圣上和各位大臣是否注意到我朝在财政收上与前代历朝有和不同?”飞库手打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