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一百七十九章地权(2/3)

光也看完了这本札,有些忧虑的说:“改之,如果真的能够照这本札顺利执行成功的话,那对大宋来说自然是功在千秋的事情,不过你在文中写到不仅要把土地的所有权给厢军,为其提供和工这也都罢了,但还要提供耕等牲畜,那这厢军屯田还没

王静辉转从书架上拿一本奏章,给司光和王安石。两人打开一看那字便知这是驸独有的“笔书法”以前司光曾经看见过,自驸婚后,驸和外界来往的书信、奏章等一切文字地东西都是由蜀国长公主或是旁边的那个内侍来抄写的副本,像这样“原原味”的自驸亲自手书的札是很少能够看到了。

光和王安石此时也在心中盘算着,王静辉的话已经说地很明白了,他们听后也觉得把土地所有权给厢军可以极大的激发厢军屯田的积极。不过正如皇帝赵顼所顾虑地那样,他们也比较心疼土地转让的收

“商人是趋利的,不过天下百姓也都是向往着好的生活,由此可见只要给百姓足够的好,所行使的政策不难化为现实!学生以为以前屯田方式的重大缺失便是这地权不归开垦者所有,自然就无法调动厢军屯田的积极,最后导致屯田失败也就在理所当然之中。厢军原本便是太祖太宗皇帝为了怜惜天下百姓而将贫民收军中供养的一项善举,在国力盛的时候自然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但现在国家财政缺,无力供养这么多的厢军,简单的裁撤而没有给他们找好饭碗,那以后自然也会演化新的问题。学生以为只要给他们土地,稍微支持一下,便可以无声无息的消化几十万厢军…”

这本奏章是王静辉在取得了皇帝赵顼在土地所有权的许诺之后,便开始对厢军屯田的各个要地一个计划说明。王安石被人称为过目不忘,虽然和王静辉这个变态相比是个假货。但一目十行的本领是少不了的,他最先看完这本札,看过之后连他也倒了一气:不能不说这是一份庞大的计划,在这份计划书中,王静辉打算最初的五年当中要用厢兵屯田来消化三十万厢军,随后的二十年当中还要陆续在河北诸路和秦凤、永兴继续投厢兵开垦土地屯田,甚至在北方屯田的同时,还要慢慢的将屯田的目标转向荆湖两路。

“改之的想法还是好地,不过这每年卖土地的钱也是大宋财政的主要收来源之一。如果将土地所有权给厢军,那财政上难免要现一个窟窿,这可不好补啊!”王安石在一旁说。本来裁减厢军是一件好事。王安石在这方面也没有少下功夫,尤其是研究王静辉在楚州任上的所作所为,但才发现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得和驸一样好,无论是邮政系统、工程兵。还是保镖、榨油、纺织联盟,这都需要天行空般地设想。他王安石虽然平生以文章学问自负,但要是让他发明榨油机、棉纺机什么的,那难度可不是一般的

售。

与司光不同的是,王安石从这本札中读了另外的味…厢军屯田的重不是在河北诸路,而是西北的秦凤、永兴!第一个五年当中裁减的三十万厢军有二十三四万要用在这里,在时间上和数量上,这都是非常耐人寻味的举动,理说有韩琦的奏章,厢兵屯田的重应该在河北诸路,但王静辉却把重放在了西北,这到底是为什么?!

光和王安石两人心中默算了一下,如果照王静辉这本札这么下去,那大宋几十万厢兵还真不够用的!事实上王静辉考虑的不仅是厢兵屯田这么简单,他要在北方和西北建立粮生产基地,使得大宋南北粮供需能够维持在一个相对平衡的基础上,最重要的便是北方屯田一旦成功,那以后和契丹与党项大打手的时候,大宋不用为后勤付沉重的代价,后勤需要尽最大可能在北方自己消化掉,还有便是减轻大宋运河的运输压力,分担因为自然灾害造成运河不畅而导致的风险。至于对荆湖两路的开发那是迟早的事情“湖广熟,天下足”这个禅他还是知的,不过荆湖两路自然条件现在还是非常恶劣的,属于官员放区。

王静辉不知不觉便开始朝王安石和司光画饼鼓动了,在他看来,他原来生活的时空中。那场刻影响到中国的改革开放,其导火索不就是凤山村几个农民起来地吗?正是这几个农民用最朴实的方法说明了一个理:利之所向。现在厢军屯田的状况倒是多少和后世有些相似,王静辉要用土地所有权诱饵,来推广厢军屯田从而达到顺利裁减厢军的目的。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