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三百五十四章图利(3/3)

获的五分之一交税,但一个常规五口之家一年食用粮食三十石足矣,剩下十石可作为储备。不过最可怕的还是那三十亩棉花──大宋纺织商人对棉花是极度需要。有多少棉花大宋商人都可以吃地下,屯丁根本不用棉花的销路操心,更何况大宋的商人在这棉花上是投下本钱的,一户屯丁还能够在这棉花上获得三四百贯的零花以补贴家用。

大宋统治高层对屯田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因为屯田是最有效消耗厢军地方法,只要屯田成功。大宋完全可以在十数年内摆脱其庞大的厢军系统给朝廷财政带来的沉重负担。朝廷在这屯田上也是下了血本,不仅投钱给物,还破天荒的将屯田后的地产也交给了屯丁,这样巨大的让步除了王静辉当初的争取之外,也是因为当时的皇帝赵曙和宰相韩琦都希望这次屯田能够成功。

屯田能否成功的关键便是在于能否挡得住“官夺屯田”说到底这官夺屯田不过是地方官对田产眼红,想办法来肥自己的腰包,对于这种现象,王静辉使出地办法唯有威胁恐吓。尤其是他在当了大宋统计局提举之后,一口气让几十个官员集体搬家到蛮荒钓鱼赏月后。更是没有人敢对屯田下手了。

当然想要一起官夺屯田的事情也不发生这是不可能的,不过零星案件发生并不会影响大局,这种事情也根本不可能杜绝,只要大方向上进行的没有问题,王静辉就已经烧高香了。五年来每年至少五万人屯田戍边。每一批都需要屯田两三年才可见效,但是屯田的效果已经渐渐显露──一万户屯田光是上缴粮食便可以达到十万石,足以维持一万两千人地军队一年食用,而耕种两年正常缴税的屯丁已经有三批十五万人,粗略算来每年的军粮上缴便可以养活十八万军队。这可是一个了不起的数字。大宋君臣在看到这个数字后,甚至幻想只要再坚持几年,西北军粮就完全不用从内地转运了。这样大宋财政又可以甩掉一个大包袱。

王静辉对于这样的想法也唯有苦笑而已──理论上这么计算当然没有错,但这些官员也不想想西北哪里有这么多地土地供厢军屯田,一个屯丁可是一百亩的土地,总不能把草场都变成农田吧?!王静辉就是再苯也知道环境保护,可不能因为屯田把原本就很脆弱的西北环境给破坏了,那他可真成了罪人了!不过西夏地覆灭又可以让屯田继续实行了──党项人的耕作水平实在是太差劲,就是有好地也种不出好收成,西夏新获得的土地足以再安排三十万厢军屯田,这不仅可以保证西北军粮充足供应。还可以增大西北汉人在当地人的比例,对于控制这些新收复地区有着莫大的好处。

不管大宋高层怎么折腾,这三千万贯的资金足够巩固大宋新获取领土的守备开发费用了,一旦大宋军事上在西北形成绝对性的优势,那商人的利益顺理成章地也将会得到保证,至少不会因为异族的掠夺而受到侵害。

王静辉拥有了这么多优质的矿产资源后,加上他的人工成本已经降低到一个不能够再低的程度,这块产业势必会给他提供大量的金钱──向富弼保证的那些条款所需要的金钱完全可以从这些矿产中得到满足。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