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回我的花果山,你去你的大雷音寺,大家大道朝天各走一边,谁也别说谁。”猴王怒火中烧,眼中射出无尽金光,显然是暴怒异常。
他再也忍受不住,即一个筋斗翻了上去,在半空中驾驭筋斗云,直奔花果山方向而去,生恐如若再待下去,恐怕会一时忍受不住,拿出金箍棒给唐三藏来上一棒,那样一来他岂不成了忘恩负义之辈?所以猴王离开的甚是坚决,一点挽留的余地都没有留给唐三藏。
“这…这”唐僧见此一幕,神情一愕,紧接着便有些不知所措,眼见猴王已经消失无踪,唐僧抬手半天,心中可谓是五味陈杂,不知是一番什么感受,想想离了这个徒弟,以后他西行之路必定又是多灾多难,甚至还有可能被妖怪直接吃了,去不得西天,这时候唐僧心中却是生出些许悔意。
可是又想想猴王肆意杀生的行为,唐僧内心又是一坚,认为猴王走了也好,省的给他招惹麻烦,可是再看看前方迷蒙的山路,唐僧一颗心又七上八下起来,一时间不禁头疼不已,不知以后的路该如何走。
孙袁就在一旁站着,看着唐僧在这里原地打转,神情间一片复杂之色,显然是内心深处颇为纷杂,不知该如何是好。
见到这一幕,孙袁自然是明白唐僧此时的心情,这个凡僧要说胆小,却是胆小,他对妖怪怕得要命,对一些艰难困苦虽然也有惧怕之心,可是却能承受,总体来说胆子不大,可是一旦涉及到原则问题,唐僧便又是一个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士,所以说唐僧是一个颇为矛盾的人。
此时唐僧心中也是在原则和西行取经之间不断取舍,说起来就是一种在做人的原则与既得利益之间的选择,可是这种选择哪里是如此轻易做出的?更何况唐僧的做人原则与他眼前的既得利益是息息相关的,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这西游取经一事可是不仅仅关系着他成不成金身,这后面还有唐王、还有整个大唐国、还有南瞻部洲,甚至说还关系到佛教东传,发扬光大的问题,这牵扯可就大了,因此一时间,唐僧在原则与利益之间,不断的挣扎,在孙袁看来,如若他不是早就剃光了头发,没有头发可抓,此时估计已经将脑门抓秃了。
眼见唐僧在原地都快转成一个陀螺了,孙袁即清清嗓子,走上前去,止住唐僧,道“师父,莫要忧心,我观那猴王只是野性犹存,其本性倒是纯真,你刚才的话却是有些重了,些许贼人打杀了就是,如若放着,岂不是糟蹋别人?如若放他们离去,他们必然害人性命,之后的因果可是要算在师父身上哩,这就叫做不作为,要不得、要不得!”
“这个…”看了看远处躺着的六具尸体,眼见孙袁如此说,唐僧虽然心中不认同,可是孙袁不比悟空,他不是唐僧的徒弟,唐僧对孙袁的约束力几乎为零,再者说,此时猴王不在这荒郊野岭,唐僧也不敢得罪孙袁这个武林高手,以免对方一时不爽,就将他咔嚓了,到时候什么西天取经都是浮云,如果因此耽误了菩萨的事情,那他罪过可就大了。
说到底,唐僧之所以敢斥责猴王,最终原因还是因为猴王乃是观音菩萨安排下来,给他做徒弟的,在唐僧心中,他教训猴王的时候,是连观音菩萨那份一起算上的,可以说是底气甚足,可是面对孙袁,那他的小心肝可就是一片咄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