顿了一下,萧统接着说:“而彼时,我朝国穷兵弱,士卒震恐,百信四散,君臣上下所要
的,是既能暂避金兵之锋锐,又能保持一
不失时机地
行反攻的态势。
宗皇帝广开言路,要求天下士民上书呈议,一时间,大臣们建议巡幸建康、武昌、四川、关中的都有。而唯独张浚却建议巡幸汉中。他的奏章,至今朕都还背的,里面说汉中形胜之地,前控六路之师,后据两川之粟,左通荆襄之财,右
秦陇之
,号令中原,必基于此。谨积粟理财,以待巡幸。每每虑及此
,朕未尝不心中有
,有憾,有忧,而如今之势,虽然我朝如今已有
取之势,于当日不可同日而语,然
本态势,又有何区别呢?”
见陆英瞪大睛,很专注的听着,萧统心中闪过一丝得意,谁不喜
女注视聆听的
觉呢?整理了下思路,萧统接着说
:“还是
照我们刚才的思路,你知
,在南北对峙地形势下,我朝就有一个前辈,知晓汉中之重,并且力排众议,从全局地角度认识到汉中的地位并加以经营,这人就是张浚”
而在历史上,可以说张浚对汉中的经营规划充分利用了汉中与周围地区的关系。汉中的地理位置,既背靠四川大后方,又能左右伸缩,联络陇西、荆襄,通战争资源,呼应关中、中原等前线地区的战事。这样,汉中在南方的上游地区实居枢纽
的地位。只可惜,淮西系,南迁系,江南系却一致反对,
发
当然是
自自
利益的考量。张浚之议虽未被采纳,不过,由于张浚对汉中的经营,宋廷以川陕、荆襄、江淮呼应作战的一字长蛇之势却得以形成,这也
本
的改变了当时的战略形势。
“哦?陛下从何说起呢?”陆英有些疑惑的问。
“朕相信他们的忠贞,也相信他们递给朕的情报,都是他们九死一生才获取地,都是他们亲看见的,可是,亲
看见的,不一定为真,单从常理来说,汉中重地,绝不可能留如此少的人,朕估计,最少有五万人,不然不足以守住如此咽
之地。”
有些伤地叹
气,萧统幽然说
:“百余年前,正是靖康之耻,山河破碎之时,一个迫切的问题,是
宗皇帝巡幸之所的选择。当时,金兵攻势实在太盛。女真人南下,常起三路:东越山东而趋江淮,西越山西而攻关中,中路越中原而趋荆襄。汉中、陇西尚
二线,而四川则是大后方。”
“你说的固然有理”萧统赞许的
,
:“可是,你还是轻看了汉中的地位,鞑
就算再大意,就算我们地情报准确无误,朕也敢断言,鞑
在汉中的军队,绝对不是他们看见的三万人!”
寻取得汉中后,趁胜两路夹击,直趋成都,一举夺取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