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一百三十章变徵8(2/2)

从历史上来看,东晋末,刘裕灭南燕,收复山东,既屏护了南方江淮防御系,又保障了由江淮、由淮泗、由泗河这样一条连通南北的运输线路的畅通,为他以后经略中原、北伐后秦打下基础。刘宋与北魏对峙,刘宋置四镇以守黄河,其中山东境内有。南北兵,必在四镇展开激烈的争夺。山东若为北方所据,则南方江淮防线将承受很大压力。南燕据山东时,便经常扰掠东晋淮北诸州。刘宋泰始年间,北魏趁刘宋内,攻取山东,后更淮泗,南方形势遂渐趋不利。

而站在更地格局上来看,山东地地位只能放在东大平原的背景上才能来。山东四周都是平原,不利于守,却利于四以攻人。以此为据地,纵横四,足以有所作为。东汉末,曹便是以充州为据地,崛起于群雄之中,最终扫平群雄,统一北方。

此外,这一次萧统之所以不那么决,而是有动心的缘故,是因为富庶地胶东。胶东半岛为海上运输的一大中转地。三国时,孙吴联络辽东的公孙渊,便经由此地。刘宋时,被北魏俘虏的朱修之取辽东,泛海经东莱而逃回扛南。隋、唐伐丽,从海路发起的攻都是以这里为前基地。元代经营海运,转输东南财赋供给京师,这里又是其一大中转地。而如今,萧统拥有独步天下的军,想要夺取胶东当不在话下,因此,由于对张世豪还有期许,萧统也就一直让群臣继续讨论,不然他大可以乾纲独断,将谢书的奏请直接驳回。

而杨广不惜一切的开凿了大运河后,大运河在东地大平原上南北纵贯,连接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五大系,为南北通的一条大动脉。在运河开凿以前,淮河支本来就发挥着沟通南北的作用。泗在黄河改以前自山东南,汇淮河,稍加开凿,便能起到沟通南北的作用。西晋时,杜预曾鼓励王直捣建康,一举灭吴,然后率大军“自江淮,逾于泗汴,溯河而上,振旅还都,亦旷世一事也。”可知汴、泗二藉淮河而连通黄河、长江两大系应该是比较早的事。桓温、刘裕北伐,都曾开通泗。山东所的位置,正好监控南北通的大动脉。

山东既然在监控南北之间地路运输线上,其地形地势在东大平原上又足以作为凭恃,因而在南北之间有枢纽地位。河北南面门须依托山东,东南淮泗上游也须藉山东为屏蔽。南北对峙之际,山东常是争夺的焦。这,萧统也不是看不来。

而当关中地位有所下降,华夏的政治中心渐渐东移后,南北关系变得更加重要。政治、军事重心在北方,而经济重心在南方。山东在监控连通政治重心与经济重心的动脉大运河的位置上,所以地位更是举足轻重。

地可以凭恃地地利。古代称关中为“百二之地”山东为“十二之地”当有这方面的原因。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