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这么大的危险却不想回柴桑,根本不是想取什么江陵,他就是要牢牢的把握住手中的兵权,军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嘛。又有人说,他和刘备都商量好了,刘备取江南。他取南郡和南阳,平分的荆州,然后合取益州,要不然。刘备怎么能那么容易就从江北跑到江南了,还拐跑了江东几千人马。
这些话不知从哪儿来的,但很快就传得会稽城里到处都是,周瑜的长子周循一听就吓傻了,当天就进府自诉清白,并且主动要求他留在孙权的将军府中。孙权当时笑了笑,好生安抚了一通,让周循回去了。但他地心里,却象是被深深扎了一根刺。他对周瑜留在江陵城下确实有些不解。不错,取江陵,取江夏,都是好时机,可现在的问题是,这些都有些险。能不能取下江陵都是未知数。周瑜亲自掌握那些由他孙权调拨给他的精兵大半年了,他深知周瑜的风度,连程普那样地老将都被他吸引住了,更何况那些早就仰慕他的风采的小将们。吕蒙和凌统这些天书信也越发的稀了,这让孙权越发的感到不安。
江东没有中原势力大,当初孙策过江时,不过数千人马。这些年不停的打山越,兵是多了起来,但大部分却分散在诸将手中,象贺齐手里就有一万多山越精兵。贺家是会稽大族。根深势大,他轻易不敢抽调贺齐手中的兵力。其他的将军手中虽然没有贺齐这么多人,可三四千的也是常事,相比较而言,他直接掌握地兵马不过三四万人,上次大战前周瑜跟他一下子要五万人,他一是拿不出来。二是实在不放心把所有的精兵全放在周瑜手上。最后给他三万,其中还包括能信得过的吕蒙和董袭等人的部队。他自己手里留了一万多人。作为预防万一的后备队。
乌林一把火,把不可一势的曹操烧跑了,嫂嫂一只铁钗,还让曹操差点送了命。这让孙权大喜过望,他马上借口要杀李典,围攻合肥,并且从周瑜手中调来了两万多人,本以为这下子可以将周瑜手中地人调得差不多了,没想到周瑜却补充了一万多降兵,手中还有两万人。
包让孙权不安的是,他在合肥兵败,董袭、成当等人战死,陈武、徐盛重伤,大军伤亡过万,本想立个战功平衡一下,结果却闹了个灰头灰脸。周瑜反而顺利收服的那些降兵,进逼江陵。那些降兵有一大半是江陵的水军,还有一小半是曹操的北军,在周瑜手下没几个月,一个个都成了周瑜的实力。
周瑜的名望和实力让孙权不得不对周瑜心生戒备。
如果周瑜再拿下江陵,进而全取南郡,自己还能制得住他吗?孙权时常在脑海里问自己。
这个看似愚蠢地谣言,一下子拨动了孙权心里的那根刺,让他寝食难安。他想取南郡,想取江夏,但不能全按周瑜的办法来。如果以周瑜的计划,那么自己就是个策应地,江陵的战事与自己无关,江夏的战事,自己也仅仅是个配合的,所有的功劳,都会被世人计到周瑜头上去。
乌林之战后,曹操就说周瑜是龙凤之姿,不可能久为人下。刘备也说过周公瑾气量过人,有大英雄气。这些话在孙权耳中听来,象针一样刺着他敏感而疲惫的心。
一定要想个办法。孙权看着地图上的南郡、江夏郡,还有旁边地庐江郡暗暗叫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