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二十二章杨曹冲(4/4)

些。你这次去,不妨抽空去历城去一趟,探探他的口风。至于赵家、任家。暂时不要惊动他们。”

“有伯俭居中调停,何愁大事不成。”杨阜点头应是“我即日出城,先去坞见车骑将军。”

坞。

“将军,若欲治学,当先读书。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一个文质彬彬地中年儒生坐在曹冲对面,不卑不亢的说道。他叫董遇,字季直,是弘农人。曾经举过孝廉,做过黄门侍郎。给天子讲过书。精于左氏传,以朱墨做别,善老子,作老子训,是个性格木讷而好学的标准书生。他在许县混得不好。前不久因为附合刘先在天子面前称赞黄老之道,被天子冷落了。这次曹冲在长安建太学长安分院,天子的诏书就是董遇送来的,同时天子也把董遇留在了长安,表面上是支持曹冲的工作,实际是看董遇烦了,你哪儿凉快哪儿呆着去吧。

董遇学问好,可是脾气确实有些迂,他教学生。要求学生先背书。书背不下来不讲,口头禅就是这句“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有学生问他没时间怎么办,他说读书有三余。即“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那些学生烦他无趣,吃不了这个寂寞,搞得他成了学院里地少数派,没几个人愿意搭理他。曹冲得知他精老子之后,就把他请到坞来给自己讲老子,结果他见到曹冲就跟见那些普通学子一样,还是那句话,你先把书背下来再说。

曹冲呵呵一笑,朗朗上口的把老子背了一大段,他前世对《道德经》就颇为崇拜,下过死功夫,七十二章五千言背得滚瓜烂熟,后来与刘先一席谈,才知道自己所背的《道德经》与现行的《老子》不一致,现行地《老子》版本是德经在前,道经在后,里面的不少词句也不相符,所以后来又专门下过功夫,把现行地版本《老子》又给背了下来。可以说《老子》是他所学的书籍中最精熟的一本,比起《荀氏春氏》还要熟得许多。他这么用功倾心于《老子》,一方面是因为老子的学说是法家、兵家、阴谋家之类学术的根源,二来他自己倾向于黄老之术,当然要先把黄老之术是什么给搞清楚了,要不然岂不是要被人笑话。

董遇先是一愣,随即眉开眼笑,开心得有些忘了身份:“将军果然是神童,难怪刘大人说将军是生而知之,没想到将军连这无人问津地学问都如此精熟,遇今天可是得见知音了。”

曹冲谦虚的一笑:“先生过奖了,冲也就是对这本书熟悉一点,其他的也是半吊子功夫,算不上什么生而知之,还要请先生多多指教才是。”

“呵呵,不敢当,不敢当。”董遇笑得胡子直抖,两只眼睛笑得细成了月牙:“不知将军对老子与易的关系,可有什么心得吗?”

曹冲连连摇头:“先生这可就考住我了,易经我是不通的。”

董遇收了笑容,有些疑惑的看着曹冲:“将军不通易经?那如何能说出那些高深莫测的天文来?莫非是将军觉得遇天资不足,不能理解将军的学问吗?”

曹冲暴汗,心道我那可不是什么易经算出来的,他正要打个哈哈,把眼前这个有些较劲地老夫子给糊弄过去,外面有铃下来报:“马超地使者来了,正在外面求见。”

“先生,先请去休息一会,待我处理完公务再向先生请教。”曹冲如逢大赦,连忙对不依不饶的董遇说道。董遇见他有正事要办,也不好再说什么,只得先下去休息。曹冲松了口气,端正地坐好,又理了理衣服,才对铃下点了点头:“请他进来吧。”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