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几人?”
“够的。”易大年说:“咱们溧
这里地好,基本都是上好的
田,产量也
,还是够吃的。”
“我,老婆,两个儿
和儿媳妇,还有三个孙
孙女。”
“啥?规矩又改了?”易大年满脸错愕地问,而他的两个儿
则是对着杨凌怒目相向,毕竟辛苦一年所得,杨凌上下嘴
一碰又要少掉许多,换谁也不乐意啊。
易大年之所以会这么说,那是因为收粮还有一个不成文的潜规则,照要求,只要将斛里堆得不能再满,那就行了,可是往往那些衙役们会退后两步,凝神屏气、气沉丹田,然后大喝一声,冲到斛前,猛地一踹!
“还有这好事?”易大年睁大了睛看着杨凌,却见杨凌肯定地
了
。
“我诳你什么啊,这都是新来的县令刚定下的一个规矩,也就咱们溧
先试试看。”
易大年这才说:“如果真是这样,自然是愿意的。这样的好事,真是打着灯笼也找不到啊!对了,官人,你不会诳我吧?”
易大年确信自己没听错,一脸不可置信地看着杨凌,却见杨凌正微笑着看着自己:“老人家,这里的事给你家儿
吧,咱们一边去说说话成吗?”
“真是青天大老爷啊!”易大年激动地说:“活了一辈
,还没见到这样的青天大老爷,回
得给他磕
去。”(未完待续。。)
“那家里有吗?”
易大年的两个儿赶忙将担
上的粮
,都是白
的大米,小心翼翼地倒
一个写着“四斗”的斛中——斛是官府用来量粮的标准容
,这样收粮可以不用过磅,只消用不同的斛来组合便可。
规定,斛里的粮
要倒满不说,还得超
斛
,堆成尖堆型。易大年小心地对着办事的衙役说
:“官人,这些虽然都是今年的新粮,但是我家收得早,又赶上天好,早就晒透了,今年的耗羡能不能少一
?”
这样一来,那些超斛
分的大米,自然哗啦啦落到地下,这一踹是有专业术语的,叫“踢斛淋尖”,踢斛,可以让米粒密集充实以便再装,至于淋下来的尖,就算是耗羡了。因为朝廷有规定,各地粮仓押解的粮
就是有耗羡的,所以下层的官吏又再次将这些耗羡转移到百姓
上。其实那些多
来的粮
,都不会归在耗羡里的,都是由收税的人私分了事,当天
黑的时候,该
的税粮已经
仓,截留的
分并那些耗羡则会直接卖给粮商,然后连夜运走,所以说收税这是个
差。
这时候杨凌又走了过来,笑着说:“老人家,今年你家粮
可是给错了。”
“那还不算多,有没有想过,让自己儿去城里上工啊?”杨凌接着问
。
老人重重地了
,带着两个儿
来到另一边去称粮
。
“不用,不用,这十税一应该是村正他们家的。”易大年赶忙叫。
“也想过,”易大年不好意思地挠挠:“可是师傅要的钱太
,咱家也给不起,而且家里人也少,少一个人,这地就
不齐全。”
“买不起,也养不起。”
“那平时犁田怎么办?去租吗?”
杨凌见话问得差不多了,这才问:“如果咱们这税还是十税一…”
杨凌跟着易大年来到边上清净的地方,这才问:“老人家,家里每年的
息还够吃吗?”
百姓们能服气?不服可以不,不过等到官府再
收的时候,就不止这
耗羡了,千百年来都是这样,百姓不服又能怎样?渐渐地这也就成为了一个规矩。
“你先听我把话说完。”杨凌笑着说:“我是说,这税变成十税一,不过呢,官府可以提供
和耕
,这个你愿意接受吗?”
“那可不行,官人啊,本来就不容易,不能再涨了,这样下去,家里的粮都不够吃了。”易大年还缠着杨凌要说些什么。
“嗯,改了!”杨凌,然后才笑
:“老人家不要着急,今年你家,只要十五税一就行了。”
“租也租不起啊,不过没事,不是还有两个儿吗?让他们拉就成了。”
“哦,好!”易大年重重地了
。
却不料被自己的一个儿给拉了一把,易大年只见儿
红着脸,激动地说
:“爹,不是涨了,是少了,官府让咱们少
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