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新(短)域名:xiguashuwu.com
第三六八章 焦tou烂额
几天之后的中午,第一批携家带口的上千灾民在一些官兵的护送下来到了溧yang,他们的家园已经被洪水毁掉,而且shen无分文,很多人甚至衣不遮ti,在寒风冷雨中瑟瑟发抖。更冷的是他们的心情,大大堤修复、chao水退去之前,他们已经无家可归,只能任由官府驱赶,在官兵的监视下被运到四面八方安置。一路上官兵们的cu暴对待,到现在不给饭吃,让他们饥chang辘辘、满心凄凉,对即将开始的liu民生活,充满了恐惧和怨气…
“凭什么城里人都不走,就让咱们乡下人背井离乡!”一路上都是这样的牢sao之声。
“粮食不够吃的呗,又不想让咱们这些乡ba佬sai满城里。”有老人冷笑dao:“自然把咱们往各县里送,现在倒好居然还是跨州的送了,说chu去指不定让别人笑话咱们浙江呢。”
“人家县里就愿意接收?受灾的又不是他们。”灾民们忧心忡忡地说dao:“要是浙江别的地方还能说是乡里乡亲的,可是现在,唉…”
“咱们就是些讨人嫌的累赘。”老人愤懑dao:“哪有喜huan灾民的官府?”
“这么说,咱们肯定不受待见了。”灾民们的情绪愈发低落。
“有口粥吃的就不错了。”老人幽幽dao:“就怕稀得没几粒米,那非得饿死人不可…””
“嚎丧什么!”官兵持着鞭子,大声呵斥dao:“溧yang到了,都赶jin打起jing1神来!”
灾民们不由向远chu1望去。就见溧yang矮小的城墙上郝然挂着一幅布条,写着十六个红se的大字。浙江识字的人多。不少人yan前一亮,大声念chu来dao:“人饥己饥、人寒己寒。患难与共,赈灾恤邻!”
所谓“良言一句三冬暖”,就是这个意思,就算是zuozuo样子,也让灾民们gan到舒服多了。等所有人都抵达溧yang城下的时候,却见城门口已经聚集了很多人,为首的是个穿着七品官服的年轻人,年轻得有些不像话,想来自然是溧yang的知县无疑。
不待衙役们引荐。这些来的百姓便呼啦啦跪倒,给知县老爷磕tou。
“诸位快快请起。”杨凌赶忙扶住一位老者dao:“折杀本县了!”
“求大老爷可怜!”白发苍苍的老人,却jian持给他磕toudao:“给我们一条活路!”
“求大老爷可怜,给条活路吧…”灾民们七嘴八she2附和着,不分男女老幼,都使劲地磕tou。
杨凌的yan眶shirun了,这些都是挣扎求生的生命啊,当他看到灾民们如此卑微的乞求,只是为了一条活路时。shenshen震撼了,当年看冯导的《温故1942》的时候,杨凌也掉了几滴泪,可是那毕竟是电影。拍得再好,也不如这现实来得震撼。gan到沉甸甸的责任压在肩tou,杨凌亲手扶起几位乡老。“诸位乡亲快快起来,且听我一言。”杨凌忽然爬上了一张桌子。指着背后墙上的十六个字大声疾呼dao:“诸位看到那些字了吗?”
灾民们点tou。
“知dao是什么意思吗?”
灾民们又点tou。
“人饥己饥、人寒己寒,患难与共。赈灾恤邻!”杨凌高声dao:“这就是溧yang县给你们的承诺!”
听着这位知县老爷的承诺,灾民们那冰冷凄凉的心,一下子热乎起来,又纷纷“青天”、“菩萨”得叫个不停。
杨凌摆摆手,灾民们便安静下来,听他接着说dao:“请你们记住,你们来溧yang不是来逃难的,而是来生活的,你们双脚踏上溧yang县的一刻,你们的shen份就不再是灾民,而是和溧yang百姓一样,有房住有饭吃、有官府保护的百姓!”
顿了一顿,杨凌继续朗声说dao:“为此,本县十万百姓,为你们空chu了七千间余住房,待会儿登记后,便可各自领取三天口粮,跟着你们的房东回去歇息了!”
灾民们本以为来了有个窝棚、有口稀粥就不错了,想不到竟然有房住有饭吃,都gan动的yan泪哗哗的,不过却也有老成的问dao:“那三天口粮吃完了怎么办?”
“一般来说应该是赈贷,”杨凌说dao:“但你们短则三两月,长则半载要回乡的,所以普通的赈贷是行不通的。所以采取以工代赈。”
“以工代赈?”灾民们面面相觑,有人问dao:“我们还要干活?”
“难dao诸位在乡里时,不是liu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杨凌淡淡dao。
灾民里没有富人,稍有点财力的都在家里守着自己小金库和小粮仓呢,哪会chu来逃难啊,这是逃难,又不是旅游,所以这些灾民自然无言以对。
“本县不将你们当灾民,你们自然也要像溧yang百姓一样,衣食住行皆需用劳动换取。”杨凌沉声dao:“之前有税赋在shen,你们不一样可以养家糊口?如今朝廷减免了你们的钱粮和差役,自然更不在话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