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高望重,李俶请这两位学官老夫子上座以示尊敬。
酒过三巡,李佐国因为迟来被罚酒三杯,李佐国二话不说酒到杯干十分豪爽,进一步赢得了这些小辈的好感,酒宴上没有进行歌舞表演,因为此次是要进行文会,李俶在场的情况下就是要这些国子监的学子们表现。
其中姓白的学官站起身来高声宣布:“广平王李俶殿下在场,稷下学宫学子觐见。”坐在后排的三十几位学子就站到厅中对李俶跪拜见礼,这位白老就又说道:“今日进行诗会,你们可现场赋诗,题目为咏月,等会我和钱师一起评比,选优胜四首献于广平王,你们现在可以下去开始了,时间为两刻钟。”这个题目有点大了,咏月可以言志可以抒情,要作出好作品就是看各个学子所用字句是否精彩精致了。
各学子退下坐到宾客席之后,仆役送上笔墨,众人或冥思苦想或胸有成竹就开始作咏月诗。
此时陈文旭站起身来躬身对李俶说道:“广平王殿下,蜀中文士陈文旭请求和这些学子们一起作诗,愿献诗于广平王宴前。”
李俶一愣,知道陈文旭只怕还有后话,但文会也不禁止来宾作诗参与,就点头同意了。
陈文旭却不坐下,望向正在和左手边晁宗说话的李佐国说道:“文旭早就听闻诗仙李白的弟子李将军素有才名,今日明月当空,高朋满座,正是赋诗的好环境,不如李将军一起和文旭加入这些学子的诗会,在广平王面前表现一番,也让我见识一下李太白高徒的水准,也是一段佳话,一件雅事。”
李俶心里想到:这话儿来了,要给李佐国一个面子,且将决定的权力交给李佐国。
李俶就对李佐国说道:“李将军,你看这事如何啊?”李俶打定主意不能得罪李佐国,只要李佐国露出难色自已就马上替李佐国拒绝了就是,反正陈文旭一介白丁,也不敢当场顶撞自已不是?
李佐国将面前杯中酒一口喝完,笑着说道:“今日和诸位朋友相聚,心中豪兴不浅,既然陈先生提出一起参加文会作诗,那么李佐国就恭敬不如从命了,就一起吧,但是陈先生为蜀中名士,可不能和学子一般只做一首诗,我俩干脆这样,每人做十首诗给广平王品评如何?”
鲜于兄弟面面相觑,没听说过这个李佐国有文名在外啊?怎么这样胸有成竹?陈文旭也愣住了,咏月诗每个文士都有作,自已有几首原来作的咏月诗,但是李佐国要求作十首出来给李俶品评,那么就不能随意作出来充数,自已即时作诗也不是不能,但是要作那么多首实在是为难了。
见陈文旭为难鲜于杰一想就说道:“广平王,如果李将军和陈先生都吟诗十首,那么学子表现的机会就没有了,不如两人都以咏月为题各赋诗两首,合共四首,与国子监学子挑选出来的精品四首合共八首与在座各位共赏,岂不为美?”
李俶点头称善,李佐国见李俶没有异议也就同意了,陈文旭就开始拿笔在纸上开始写作,他将自已做过的比较满意的诗作都写在纸上,开始逐字斟酌,一定要出两首精彩的好诗来比过李佐国。
反观李佐国这边像是一点也不紧张,反而跟左右的来客说笑,同时酒到杯干,吃得意兴淋漓,在座的都很奇怪,李佐国怎么一点也不紧张?李佐国肚里暗暗好笑,自已知道的优秀的咏月的诗句没有一百首也有五十首,都是传世的名句佳作,怎么可能会怕这个没有听过名字的蜀中才子?
两刻钟时间一晃而过,众学子基本都写出了自已满意的作品,有的脸上露出懊恼之色,想必是对自已写的诗不满意,白姓和钱姓学官将所有的学子写诗的纸签全部集中,就开始一边看一边相互讨论起来,而陈文旭就停笔不写,以示自已也完了。
李俶知道他们还有一会,就跟坐得比较近的李佐国说起话来,李俶的年纪比李佐国稍大,但是看上去两人都不像是十七八岁的少年,一个是从小接触皇室的勾心斗角,显得早熟,令体格则是穿越人士,带来了前世的年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