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这儿之后,他一直都很忙,忙于学习,忙于生存,忙于获得高位,忙于扩张自己的势力,除了记忆中有关三国的种种因为在自己不断的回想之下,而变得明晰之外。对于其他的,尤其是对于过去那个时代的生活滋味,李晟却是已经忘得差不多了。就连所谓的小说一词,他也很少想起。
累,但是很精彩!这就是李晟对这几年生活的感觉。
收回四散飘遥的思绪,该做的事情,李晟还是要做的。正如他自己所想的那样,他必须在孔明到来之前好好思考一下自己以后这个立足于益州、荆南,交州之地的王国的行政制度了。
用什么制度好呢?李晟想着。他原来也只是一个普通的小市民加一个网络写手的身份而已,到了这东汉之后又跟随司马徽、庞德公学了这么些年的经典,至多也算是一个儒者的身份。这样的身份比起他所阅读的小说里的其他人或许还有不如,但他自己却是十分庆幸,自己不是一开始就完全带着后世的思想去争霸天下。
这是真实的世界,而不是像小说中你想怎样就怎样的虚妄。因此你所要做的每一个决定都必须在深思熟虑之后进行,你必须考虑各方面利益的对比。并在开拓的同时进行妥协,进行引导。如果,你不想引起大规模的叛乱的话,那你就不能将一切都推翻从来。李晟暗自告诫自己,脑中的想法慢慢的开始形成起来。
建立一个国家首纫确立的便是他的制度——究竟是用君主制还是民主制?在这一个问题上,李晟是毫无保留的疡了君主制』有别的问题,当就最基本的一点他还是明白的,那就是“制度必须与生产拎契合。”以汉朝如今的水平能用民主制,能搞什么议会之类的东西吗?那简直是扯谈。汉朝如今的读书人基本上都是出身于世家地主一门,虽然其中不锋心为国之人,但更多的人依旧是为了眼前的一亩三分地,为了他们各自的利益去拼搏的。如果把所谓民主引入于其中,那最后可能会出现的就是这些以民主之名行割据之实了。毕竟这些人在各自的乡里都拥有很大的势连他们是绝不愿意自己的势粱别人所侵犯的,尤其是在大家都平平坐的情况下。緽R>
必须把舵用力束缚起来,让它往一个方向走。李晟如此想着,映入他脑海之中供他选择的自然就只有君主制了:这是一种用强权来捍卫的制度,一旦确立。那身为上位者的主君自然必须担当更多的责任。这是李晟想要也必须要接受的事情,也是最为让他手下的臣子们认可的。
对于他们来说,所以要追随李晟,其或多或少,都是为了能够在李晟这个主公之下确立属于自己的功业。深受所谓君臣纲常教育出来的他们,首先抱有的就是那种士为知己者死的想法。在这样的想法驱使之下,即使你明白这告诉他们已经可以自主了,他们也决计不会答应的。因为这是违反了他们的认知,违反了这个天下的规矩。
既然选择君主制,那么摆在李晟面前的就有三个选项:独裁君主制,官僚君主制,君主立宪制。依旧是没有任何疑惑的,李晟迅速的选择了官僚君主制。因为他知道,这是他眼下唯一的抉择:做一个独裁者是不错。一呼而百应,一令而万人亡,确实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但这样没有任何约束的权利是十分危险也十分累人的。独裁就以为这独夫,所有人都是你奴隶,这样做下去,也实在太无聊了。PASS!李晟这样想着重重的摇了摇头,随即又想起了所谓的君主立宪制。这也是李晟所不愿意做的:假君主,真民主!这便是李晟对这君主立宪的评价。虽然他自己也认为,自己的国家在自己所能够控制的时候最好在慢慢的岁月中过渡到这个君主立宪的制度之下,但他依旧明白自己眼下却是不能选择这个制度的:君主的权威需要保障。在眼下,我需要的是忠心为自己办事的臣子,而不是和我唱反调的贵族。因此我只能选择官僚君主制,让大臣与我共治天下。当然在这个大前提之下,某些君主立宪制中能够借用的法令还是可以借用的。这便是李晟最后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