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易分离。后世相当长的时期,淘采砂金仍使用类似的方法。宋朱或《萍州可谈》卷2载:“两川冶金,沿溪取砂,以木盘淘,得之甚微,且费力。登、莱金坑
止用大木,锯剖之,留刃痕。投沙其上,泛以
,沙去,金著锯纹中,甚易得”此
可以看到直到宋代,类似先秦时代采砂金的两
工
和方法,在不同地区仍在使用,实际上直至近代也还有延用大
类似的冶金工
和方法的。卢本珊先生等利用铜绿山的古选矿工
行淘洗法的模拟试验后指
:“其选矿工艺
程与史料记载及现代保留的传统淘金工艺
程则相似”
2、混汞提金法的使用
1984年在河北兴隆县兴隆镇东北60公里
山区的西沟庄东南发现战国金矿遗址两
,并在矿坑内
土采掘工
铁锄、铁斧、苇席、木条簸箕等。两
矿坑相距约200米,其中一
矿坑长约30米,宽约0。3—0。5米,
2—3米。另一
东西长约20米,南北宽约0。5—1米,
约0。5—3米,无矿
,沿金矿
天开采,除将金矿采
外,没有加宽开凿岩基,方法简单实用。距金矿遗址约10公里左右的寿王坟古
沟战国遗址,1953年
土铁铸范87件,并发现两个古代铁矿井。
商周时代,青铜矿床冶炼业已
度发展,东周开始铁矿冶炼也相当的发达。铜的熔
为1084。5℃、铁的熔
为1146℃(生铁为1537℃)、金的熔
为1064。43℃,铜铁皆
于金。中国矿藏不少是铜铁与金、银的共生矿,开采铜铁时获得黄金、白银并掌握其冶炼方法是很自然的事。
商周时代主要淘采砂金,但是到了东周,特别是战国时代,脉金的采选似亦开始。成书于战国的《山海经》中提到有金和多金的山106
,另外还有以金命名的山,如金之山、金门之山、金星之山等。上述产金之地,有些与河
有关,大
分与河
无关;有些山上产的金可能为残积型、坡积型砂金矿床,但有相当一
分为脉金,即岩金矿床。其中有7
说“其
多金,其
多铁”这
带规律
的认识应该是从多次开采上述两
矿床的实践中获得的。
金主要以单质自然金形态存在于自然界,自然金中的主要杂质为银、铜、铁、碲、硒,另
少量的铋、钼、铱、钯。在原生条件下,金矿
常与黄铁矿、毒砂等硫化矿
共生。与金共生的主要金属矿
为黄铁矿、磁黄铁矿、辉锑矿和黄铜矿等。在冶炼中如何去掉单质自然金中的杂质及从共生矿中提取黄金是又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大概到了东周,特别是战国时代,我国已使用了混汞法提金。此法的原理是基于矿浆中的单
金粒表面和其他矿粒表面被汞

的差异,金粒表面亲汞疏
,其他矿粒表面疏汞亲
,金粒表面被汞
后,汞继续向金粒内
扩散生成金汞合金,从而汞能捕捉金粒,使金粒与其他矿
及脉石分离。混汞后刮取工业汞膏,经洗涤、压滤和蒸汞等作业,使汞挥发而获得海绵金,海绵金经熔铸得金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