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在《齐鲁每日密闻》第四版中,以故事连载的方式详细讲述了几个贸易商的发家历程,情节起伏坎坷,牢牢抓住读者的求富心理。
李思业已经转过念来,明白元好问委婉的劝告,虽然他没有直说。
沉片刻,他郑重答
:“我生平最敬白乐天和苏轼,白乐天的新作,总要先读给走卒和妇人,唯有他们听懂后,方才为诗。而东坡之词,通俗明白,连童
也能朗朗上
,但最重要的,却是二人诗作中言之有
,关心民间疾苦。若让我办报,我一定会效仿这两位先生,当注重文藻朴实易懂,多申诉百姓疾苦,到那时只盼总
大人不要过多
涉。”
元好问笑笑,却低不语,他知
对方在想什么,几个月来一直在山东大地上奔波,在
垒中画了千万张蓝图,就在即将大展拳脚之际,却突然被拖上了另外一条船,焉能静心。
王若虚,字从之,河北藁城县人,承安士,历任州录事、县令、国史编修官、翰林直学士,好游历,此时他已心灰金国腐朽,借
年纪已到
甲,退仕回家,今年来泰山游学,却
于山东的新气象,雄心再起,遂来益都求职,被李思业任命为工
司员外郎,主
山东的路桥建设。
王若虚足足楞了一盏茶的时间,从造桥修路改成办报,一时没有转过弯来,李思业在向他讲解办报宗旨,他却有心不在焉,一条条
路依然在他脑海里延伸,路的尽
竟然是一张报纸。
李思业也接笑
:“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光有人是不行的,我再拨十万贯钱给你
启动资金,还有益都印刷工场也划给你。”
三天后,在鞭炮声中,齐鲁报馆正式挂牌,半个月后,五十万份印刷的《齐鲁周报》和《齐鲁每日密闻》同时
现在益都府及其他山东各地的大街小巷、田坎地
,周报(注1)仅卖五文一份,而每日密闻却要卖到二十文,但二者都立刻被抢购一空,《齐鲁周报》的
版
条,便是‘海外贸易之厚利’,以详实的数据和鲜活的例
向百姓介绍海外各国的
产、价格、购买途径,运费、税金。
元好问心中暗赞,微微一笑:“那王若虚这两日正苦学造桥之术,现在定没有走,主公稍等,我这就派人把他叫来。”
“你若真如此办报,我决不涉!”李思业心中大喜,元好问确实没看错人,又
:“那你还有什么要求,尽
向提来。”
这两份报纸一,立刻成为家家
的
门话题,仿佛如一剂
化药,竟产生
大的连锁效应,秋后,山东大地上掀起了一场从商的
。
王若虚惊觉,看见主公的冷脸,却没有慌,虽然没有听全他的话,但意思却明白:“要面向百姓办报。”
拱拱手:“是思业欠考虑,不如这样,就效仿演武堂,这官报的主编辑由我挂名,王若虚任副主编,现在时辰尚早,不如把他也叫来,大家再好好商议一番,先生看如何?”
不满地向元好问看了一,那
神的意思是:“他行吗?”
“现在就是得力的人不够,不知总大人可不可以把今年的新科
士刘侃和张文谦二人给我
副手?”王若虚小心翼翼问
。
李思业犹豫一下,看了看元好问,元好问欠:“那刘侃吏
司已经决定调他
潍州刺史,不好给你。这样,张文谦可以
你的助手,你另外在今年的新科
士中可任挑二十人。”
......
“王大人可有疑议?”李思业突然停住话问
,他已经看
,对面之人
本就没有听自己说话。
这舆论武,自己岂能轻易放弃或拱手让给他人,民间报纸可以言论自由,但官报却不能,自己刚才是有些偏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