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你?”杨夫子看着慢慢向自己走来的弟子,低声询问。
“正是弟子。弟子来得迟,让恩师受苦了!”李旭擦了把脸,加快脚步,抽刀割断杨夫子身上的绳索。
“你是张秀,仲坚的表兄?”杨夫子活动了下发麻的手臂,把头转向张秀。
“学生张季直,拜见夫子!多年不见,不知道夫子一向可好?”跟在李旭身边的张秀赶紧躬身施礼。从旭子开始让他记录吴俨等人的名字的那一刻开始,他就知道今天的事情要糟。表弟是个重情谊的人,但两军阵前跟对手讲情谊,无论从哪种角度看都是找死。
“好,好,你们都长大了!”杨夫子捋了捋稀疏的胡须,慨然长叹。他方才自报家门为弘农杨家,就是为了避免师徒在这个时候相认。但门下弟子执着地做了,身份为俘虏的他自然没有办法阻拦。此刻看着两个成长起来的门生,心里既是欣慰,又是难过,一时间辛甘驳杂,竟分不清到底是什么滋味。
“恩师当年教导,弟子从未敢忘!”李旭和张秀再次施礼,道谢。
“是啊,你们是我教出来的弟子。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杨夫子微笑着摇头。看到弟子胜过自己,做老师的应该高兴才对。可目前这种情况,的确让人高兴不起来。长叹了一声,他继续问道:“你千里奔袭,麾下所剩士卒应该不多吧?”
“弟子带着一万骑兵从易水出发,星夜兼程,到达黎阳时,麾下弟兄不足五千!”李旭不知道杨夫子为什么把心思都放在战事上,想了想,非常认真地回答。
“五千骑兵,破元务本三万老弱,此战堪称经典了。随后你收编了元务本麾下溃兵,带着他们一同守卫黎阳,也算胆大!”杨夫子微笑着评论,仿佛探讨已经结束的战事,比自身安危重要得多。
“是元务本死前献策,让我们将俘虏的溃卒打散,编入麾下,共同守卫黎阳!”李旭点了点头,如实回答。
“元务本是个蠢材,这条计策却也不蠢!”杨夫子笑着点评“然后呢,谁指点你塞住黎阳四门,并将城墙分隔为数段的?”
“是弟兄在辽阳城外时,看到高句丽人用的守城办法!”
“这条计策有效,但过于不思进取了。辽阳城内高句丽士兵数量不及大隋十一,自然不得不用这种缩头战术。而你麾下既然有五千能战之卒,又是骑兵,何必将黎阳四门都塞起来。这样做看似安全,却等于向对方宣布你没有取胜的信心。我这边将士人数虽众,真正能战者也不过数千,双方真正实力旗鼓相当,你未必没出城一战之力!留下一门死守,其他三门都可以作为反击通道,速出速回,一击便走。如是,我这边纵使人多,又怎敢全力攻城?”杨夫子计算着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用平素上课一般的语调分析道。“而你摆出一幅死守不出的架势,李密自然放心大胆的进攻,若不是援军来得及时,恐怕此刻你我师徒两个地位早已对调!”
“恩师教训得极是!”李旭听得额头冷汗直冒,老老实实地承认自己的做法欠周全。在敌军被击败的刹那,他还为自己的运筹部署而深感自豪。此刻听了杨夫子一番话,才发现自己用兵之术,距离入室登堂还相差甚远。如果不是李密疏忽大意,不是慕容罗凑巧杀来。黎阳战局,的确还很难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