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纪已经有了一个皇子一个公主。早点生下皇子,有利于山河社稷的稳固。成王是自家人,实是为山河着想,因此考虑得周全。不像有些人,只为了个人私利,置山河社稷于不顾。”太后这番话实际上是对贾云光的批评,同时表明对成王态度的肯定。在这微妙的时候,太后知道自己必须把成王拉过来。
果然成王说道:“为太后娘娘分忧,是为臣的本分。纳妃之事,本是宫闱之事,一切均应由太后娘娘决断。”
太后说道:“帝王之家无私事,帝王一举一动皆关系天下兴衰。因此私事亦即公事,不可不慎。明日哀家要召见卿等顾命大臣,共议此事。”
成王说道:“此事有利于千秋社稷,臣必当唯太后娘娘马首是瞻。”成王又说了几句闲话,就告辞出宫去了。
太后的神色似乎轻松了很多,的确现在有成王站在自己这边,明日就会轻松很多。
我不禁暗叹:成王果然是一个聪明人,一定是他看到严景云没有进宫,只有贾云光一个人进了宫,就猜到严景云在此事上态度暧昧。如果这两个人一起进宫,那么成王就会选择装聋作哑的态度。毕竟得罪这两个人,极不明智。现在情势有变,因此他选择站在太后这边,以求讨好太后。成王深知严贾二人对自己的猜忌,知道无论如何讨好二人,都不会有什么作用。因此成王选择时机,向太后靠了一步。
太后沉思良久,突然说道:“宣严左丞、杜御史晋见。”我吃惊的看着太后,太后对我微微一笑。
过了一会儿,严景云和杜衡山来了。我特意看了一下严景云,严景云年近花甲,须发都有一些花白,平静的神色看不出喜怒,却有一种威严的气度。杜衡山却是老迈之极,雪白的须发,小而浑浊的双眼,每当说话前,都要习惯的看一下严景云的神色。
两人行了礼,坐了下来。太后说道:“哀家宣召卿等,是为了给皇上纳妃一事,不知二位卿家如何看待此事?”
半晌,严景云开口说道:“这是太后娘娘家事,微臣不好胡乱奏对。”
杜衡山看了一眼严景云,这才颤颤巍巍地说道:“严大人所言甚是,此乃太后娘娘家事,臣等外臣不好胡乱奏对。”
太后微微一笑,说道:“昔日周文王有皇子百人,因此大周山河传嬗四百年之久。是故自古有天子一日纳九嫔之礼,这都是先朝为了山河社稷的稳固。皇子越多山河方才越稳固,因此天子应广纳妃嫔才是。”太后说完,只是看着严景云。
严景云说道:“太后娘娘所言甚是。”只说了这一句,就不肯再多说第二句。
太后又说道:“如今皇上后宫只有皇后一人,而皇后又一直不曾诞下皇子。因此哀家忧心不已,一直想为皇上纳几位妃子,以广皇祚。”我突然一惊,太后说的不是纳一位妃子,而是几位妃子,这其间大有玄机。敏锐如严景云者,想必也听出来了吧,果然严景云的神色似乎一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