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一百三十三章得失(2/2)

文字狱导致了北方大量书籍被毁,不过,大明一直是南方文化荟萃,清人能毁得了北方的书籍,却毁不了南方的书籍,对于文化来说是谈不上什么损失,北方大量的官员士被牵连,对于大明来说只有好没有坏,到了现在,除了那些已经铁心的官员,几乎所有的士绅都心向南方。

满人掀起的这场文字狱风波,让锦衣卫的活动大受限制,稍有怀疑就被人密告抓捕,锦衣卫在接连损失人手之后只得谨慎下来,减少了在满人地面的活动,邸报自然也无法再传到北方,多尔衮也算取得了效果。

文字狱的风波从京城传了来,各地官府都是大喜过望“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在这个年代,哪个富家中没有书籍,只要随便一搜,自然可以找,首先与官府不那么密切的富成为地方官府的羊,只要官府看上哪家富的财产,他们事先甚至不需要先找到证据,派兵一搜,自然各证据都握在手中,直接就可以抄家灭族。

许多原本对多尔衮不满的大臣在这压之下无不向多尔衮低,纷纷向摄政王府表忠心,多尔衮的权力更了一层,已经有人建议,将皇叔父摄政王中间的叔字去掉,变成皇父摄政王。

江南士林的震动更大,他们纷纷写文祭奠北方因为文字狱死亡的亲友,留在北方的许多官员和士本来就是南方人,他们在江南都有亲友,以前因为他们从贼,许多人生怕影响到自己的前途,纷纷与之划清界线,现在他们祭奠时倒也理直气壮,这些人既然不容于满人,自然是心忧大明之人,只是暂时沦落在北方,有家不能归而已,祭奠他们才能显示自己不忘友情的情怀。

机会投机钻营之人兴奋起来,他们看到文字狱的威力。

对于这些密告之人,多尔衮指使顺天府都要好生接待,一旦查到被告之人属实,上严厉惩办,即使是密告之人不实,也不用受到什么罚,一时之间,京城人人自危。

风越刮越大,从京城开始又漫延到满人控制的地方,尤其是山东更是成了重灾区,这里起义不断,为了镇压义军,清军频繁调动,所耗钱粮大,普通的农民和一些小门小早已经穷得榨不,唯有一些大人家依然家财万贯,粮堆积如山。各地官府早就对这些豪富之家,只是以前没有什么借,这些豪富之家又与官府关系密切,一时不好下手。

被记载的只是一小分,更多的富只是承受了官府的借机勒索,钱消灾,在一的文字狱过后,清廷一直结据靠吃老本的财政竟然破天荒的好转起来。

从孙之獬上书后,京城一下密告成风,先是告仇人,然后是同事,甚至是密友,早上还是关系亲密的朋友,到了

不但是富,就是官员也互相倾扎起来,无数人被牵连去,许多人抄家灭族。弘光二年的六七月,清廷记载的大小文字狱就达千起,牵连的人数超过十万,杀之人不下万人,更多人的刑,要么死于路上,要么辗转到了熬到北方,成为那里留守的满人隶。

连王福也不免要下旨祭奠一番,罢朝三日,以示哀伤,其实王福却心下甚喜,满人这么快了他们的本,今后至少可以不担心一些文人士绅对于改朝换代的麻木不仁,甚至还贪图小利,卖粮于敌。

到了弘光二年的八月,密告之风依然未停,多尔衮集大清权利亦一,哪怕他此时皇帝也无人敢反对,多尔衮才意识到不能一直这样下去。否则要将汉人官员和富人都杀光了,没有这些汉官和富的支持,大清朝廷难能指望这些承受苛捐杂税,穷得叮当响的穷人支持,他就是了皇帝也没有意味,多尔衮发旨意,暂停行文字狱,非重大案情,丧心狂谋反者,官府不再受理密告,这文学狱的风才慢慢平息下来。

有可能是不共天的仇人,告的内容也是越来越多,]P7过来的邸报,将大清视为蛮夷,攻击大清太祖,太宗固然可以直接罪;就是影,借古讽今也是大罪。

京城的密告成风,倒是取得了一些效果,两锦衣卫据,被顺天府衙役顺藤摸瓜,接连抓获了十几名京城活动的锦衣卫,更加助长了密告的人数。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