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的决断。
幽、徐二州都是多事之地,幽州由于地处最北,虽然有长城倚为守备,就算得刘晔再重兵防守,每年夏秋之时,也会有少数异族通过长达千余里的长城防区空隙进入上谷,渔阳等地区进行劫掠,只是规模大小而已。
除了轲比能部因为招纳汉人,不仅得到了先进的锻冶工艺,更是知晓了不少幽、并二州内铁矿分布,故而择机行掠夺之事,最终能够使得部曲几乎都能装备铁制箭头外,其余异族对于汉人多数是持着排外情绪的,而汉时一直对待塞外实行严格的盐铁管制,不许大批流入,故而其装备多数颇为原始,骨制,石头磨制箭镞并不在少数,正面作战极难射穿汉军装甲,故而他们多会采取劫掠而非轲比能那般自恃于兵强马壮,故而敢于发动正面大规模进攻。
最终轲比能的败迹也是给了塞外异族们一个警钟,要他们团结起来共同与大汉拼个你死我活,对于从来不是一条心的他们来说,无疑于痴人说梦。同样,要让他们感到害怕不已,放弃固定地每年大小规模劫掠之事,那也是不可能!
原因很简单——他们明白就算是以前统一地大汉都没有能力在茫茫草原上将他们一网打尽,现在的刘晔是强,但还未强到汉武帝时那种举国之力来抗于匈奴。虽胜却亦惨胜地地步。
有恃无恐下,他们会作这般选择这并不奇怪。
也正因此,幽州守备于各地地兵员也是向来至少在五万以上,刘晔更是将其数次提升,达到了八万之数,外族没有正面进攻的勇气,但这九万士兵同样不能完全守住长城沿线,故而劫掠之事只能尽量减少却不能完全避免。
若无此事幽州岂非立时便多出八万经验丰富,可以作战的士兵?
徐州也同样如此,因为海贼之事。沿海之处便如幽州倚长城而守一般,这里也需得重兵守备,虽然有李群、杨甫之降,但对于一直便占了主要地位。人船最多的王通而言,他现今更是得到刘晔为了顾全名声而放走的一千四百余穷凶极恶的海贼,王通的实力已是再有所增长,并非前时那般各听自家之主号令。没有统一的指挥,现今统合的他们更具有威胁性和破坏力,故而沿海一带兵员便在刘晔的命令下,再次增加为三万之数。
至于刘晔为了保证他许下诺言后从无毁约之事而放走这些人,注定会为不肯归降地王通增加实力究竟值不值得的问题,只需要大家仔细想一个道理——要想得到大家的认可信任,一个人可能会作上百件让他人感服的事情,但想破坏掉这个情况,只需一件反面之事即可…
在乱世之中。无论是士族,百姓还是诸侯们相互都不信任地情况下,刘晔辛苦为自己竖立的这个典范,其价值并非简单言语之间可以尽述其利。而他这么作,虽然可能在不久的将来为自己属下士兵带来更多些的伤亡,但相较利弊。这样地取舍方式于大局而言,却无可厚非。
时间进入到八月底,刘晔再次来到徐州也很快便过了五月之久,本来他是打算着每过半年便往返于幽、徐之间一次,这样无论大小事务他都可了然于心,不至于有自己未能及时处理之事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