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二十四章首山之战(2/2)

公孙度且不用说了,那么公孙康算枭雄吗?即便现在还没有表现来,就原本的历史上他久镇辽东,拓地无数,就可见有世枭雄的资质。他会投降?可能真是不大啊。

然而再小的可能,也必须去试上一试,因为败亦无损,倘若成功,那收益就太大了,何乐而不为呢?只是派谁去襄平游说?诸葛亮想去,安全吗?

可是除了诸葛亮,一时又想不起派别的谁人去为好。逄纪当然是不能去的,去则必死,就算自己乐意,他本人也不会答应啊;阎柔还要协助自己统驭三军,以困公孙模,也脱不开;田畴恰好不在军中,被派去辽隧迎接夏侯渊了。至于其他那些废柴,秦谊、孙汶啥的,是勋本就不考虑,就他们那张嘴能说些什么?去了也白去啊。

所以公孙家要么还幻想城防固,打算死守待变,要么就该考虑投降的问题了。当然啦,若能说动公孙康投降,那是再好不过的事情,即便乐狼郡都有可能兵不血刃,传檄而定。只是是勋对此并不报什么幻想——不是人人走到绝路后都会放弃的,尤其是那些世之枭雄,惯常宁死不降,因为他生存的意义,就在于他的野心,野心若丧,活着也没多大意思。

大概是看懂了是勋神中的犹豫和担忧,孔明淡淡一笑:“两国相争,不斩来使,而况我今为汉吏,而公孙亦汉臣乎?先生勿忧。”是勋心说得了吧,古往今后,有多少人就被这“两国相争,不斩来使”八个字给害死了?世枭雄啊,哪有什么节,哪什么规矩,如今城守孱弱、人心不定,说不定正好斩使以明死战之志呢!

逄纪见是勋的表情,似乎并不恼恨自己前日相欺,于是便将话锋一转:“虽然未死,亦与死无异矣。然吾不知城内形势,这数日有何迁转,需遣人为使以窥查之,乃可定计。”我离开襄平城也好几天了,不知他们对于我的叛逃,以及公孙模被围,应对方案哪?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必须先派人城去探查一番,咱们才好筹思攻城之策。

他都平州那么多天了,要还打听不到公孙度生死的实情,那还不如去买块豆腐一撞死为好。一开始他还怀疑是公孙康、柳毅等隐瞒死讯、密不发丧,但等见到逄元图夤夜来投,主动脱离公孙阵营的原委,当即便猜到了真相——公孙度要是确实死了,或许早就宰掉逄纪了,不会留他到今天;而既然已经留到了今天,公孙康又哪有临阵召回,要取他命的理呢?

主力已然陷困守之境,敌军又已至近郊,理论上来说,公孙家没啥翻盘的可能了,除非形势有了人意料之外的转变——比方说柳毅突然自乐狼兵来援;比方说是勋没能围住公孙模,被他突下首山遁去;比方说句丽或者鲜卑突然大举南下。不过上述任何一条变化的可能都不超过百分之五,几可忽略不计。

好在第二天下午,孔明便安然返回了大营,见到是勋第一句话就是:“公孙度已死矣!”(未完待续。。)

唉,若贾梁、孙彦龙等在,吾又何忧于此!只可惜贾衢还在河东监护匈呢,孙资自己留在许都照生意,没能带在边。

逄纪低少顷,突然一拱手:“实不相瞒,公孙度未死也。”

要说人的智力,其实社会生存能力也是一大环节,不信以孔明的智商,公孙氏若起杀心,他便只有乖乖挨刀的理。

当日午后,前线战罢,公孙模粮草辎重被焚毁大半,兵士死伤、投降的超过三成,余众遁上首山,暂无动静。幽州军将下山各全都设砦封死,严密守备。随即是勋即遣诸葛亮为使,前往襄平游说公孙氏。

是勋微微而笑:“吾知之矣。”

幽州军主力还必须在这儿堵住山,围困公孙模,直到他粮尽后或死或降,少说也得有个五六天,尚不能北移去攻襄平。襄平城内如今守御力量不足,但也不是派遣数千偏师就能拿得下来的——咱们现在是不是应该把日后攻打襄平城的计划先议一议了?

那就只剩下诸葛亮了,诸葛亮的才是不用说的,倘若说降公孙氏还有一钱的可能,那也只有诸葛亮能够圆满达成十分。思来想去,罢了罢了,我再怎么惜这个弟,也不可能永远把他笼在边,如母啊,他愿意去历练历练,那就派他去吧。

是勋左右望望,便问逄纪和诸葛亮:“公孙模罾中鱼耳,可不必虑。然襄平如何下耶?”

诸葛亮当即请令:“弟愿为使城,以说公孙氏来降。”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