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被后世称为《诗经》的典籍,于此时便称为《诗》或《诗三百》。自古以来礼乐是立国之基,周人宗庙祭祠有诗,若国家风纪有
亦有人作歌讽刺之;军旅之中,亦有作歌。不但周人有诗有歌,各诸侯国亦是有之。自周朝建立以来,不但有乐官制歌,亦有此外还有诸侯、公卿、列士
献的乐歌,又有乐府专门派
采诗之人,采各国之风,以集成篇,据悉历代以来,又积了数千首之多。只是自平王东迁以来,这些典籍便散落无人收拾,后有鲁人孔丘,时人称为孔
者,以恢复周礼为志,便整理筛选了三百多篇诗,集成辑
,世人称之曰《诗三百》。
“人,掌王
线之事,以役女御,以逢王及后之衣服…”
王后招手,便有典丝奉上一只圆形竹盒,竹盒上放了几片桑叶,两只小蚕在蠕动着。芈姝好奇地想伸手指去动,但又觉得这蠕蠕而动的虫
从未见过,便有些不敢
摸。
“屦人,掌王及后之服屦。为赤舄、黑舄、赤繶、黄繶、青句、素屦、葛屦,辨外内命夫命妇之命屦、功屦、散屦。凡四时之祭祀,以宜服之…”
而藏之。以待时颁,颁衣服授之…”
王后慈地笑了:“好好好,这些都给你玩。”
王后握着她的小手轻抚上去:“孺,这便是蚕,先人
稻而祭先穑,衣帛而祭先蚕。有了稻黍,才有
中之
;有了桑蚕,才有
上之衣。所以每年
天,王公御田,后妃亲蚕,以祈稻丰蚕熟,民有衣
。这蚕儿虽小,却有经国之用。”
芈姝目不转睛地看着,惊叹连人,小小孩童见着什么都是好奇,恨不得统统抱走为已所有,连忙指指:“真漂亮啊!母后,我要这个、那个,这些我统统都要了。”
王后满脸慈地拉着芈姝的手,指着摆在几案上的不同织
跟她细细解说:“加得染料多了,则颜
,加得少了,则颜
浅。如这
红
,最浅的是粉红,再
一
是桃红,再
就是正红,更
就是绯红;若加
紫草,就是海棠红,若紫
加得多了,那就是绛紫
;若加
姜黄,则变橙
;若调
银粉,则为银红
…国家之仪,从服制开始,不同
份的人,用不同的衣料,裁剪不同的衣饰。将来你若为一国之后,外内命妇只要一见就可以知
她们
份的
下,就能够知
如何御下…”
王后笑了:“‘绿兮衣兮,绿衣黄裳。’姝,你学《诗》学得甚好。”
芈姝又问:“什么是蚕啊?”
“内司服,掌王后之六服。袆衣、揄狄、阙狄、鞠衣、展衣、缘衣、素纱,辨外内命妇之服,鞠衣、展衣、缘衣、素纱。凡祭祀、宾客,共后之衣服,及九嫔、世妇…”
“染人,掌染丝帛。凡是染丝之事,暴练、夏纁玄、秋染夏、冬献功…”
“追师,掌王后之首服,为副、编、次、追衡、笄,为九嫔及外内命妇之首服。以待祭祀、宾客、丧纪、共笄绖,亦如之…”
芈姝:“这条有
偏绿,就叫绿衣,那条偏黄的,就叫黄裳!”
以她楚王嫡女的份,不是为大国之后,便是为重臣宗妇,王后便
等中职司皆拜见过以后,又因芈姝对染
甚是好奇,便有染人上前为芈姝讲解:“公主,此为蓼蓝,可将丝帛染为蓝
;此为茜草、红
,可染成朱红
;那是黄蘖、郁金,可以染黄
;此为紫草,可以染紫
;此为乌臼,可以染黑
…”
芈姝手中捧着竹盒,看着里面两只小蚕,便笑:“母后,我给小蚕起个名字吧。”
王后:“这些都是蚕儿吐丝
来的。”
这《诗三百》分三类,一曰《风》,二曰《雅》,三曰《颂》。《颂》便是指歌颂祖先的宗庙祭乐,《雅》即雅言,即为周室所用的语言,也是当时列国上层贵族卿士官方语言,分为《大雅》与《小雅》,《大雅》乃是讲述周王室上层生活,《小雅》更多为国人生活劳作军旅之歌。《风》即《国风》,则是诸侯国内所应用的诗歌,通常也是以各诸侯国方言所唱。
“夏采,掌大丧,以冕服复于大祖,以乘车建绥。复于四郊…”
王后包容地笑:“甚好,姝想起什么名字?”
芈姝好奇地问:“母后,这些丝帛是怎么来的呢?”
所以于当时而言,童束发就学,首先要学《诗三百》,孔
亦曾言:“不会诗,无以言。”贵族
弟,首要学礼,从小跟随大人
宗庙行祭礼,要学《颂》;与人
,要用《雅》,若是要走
家门,周游列国,则学习列国的《国风》之诗,便是学习列国方言中的
要
份。
所以芈姝虽然年纪尚小,但她五岁启蒙,如今也已经背得许多首诗了。她随一语,便是
自《国风》中的《邶风》篇,名曰《绿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