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二章遇难不复相提携(3/3)

状态。这些常识朱熹都是从陆游那听到的。

陆游忽然露出唯恐天下不乱的表情:“听他们的交谈,似乎在这附近要有一场乱子。怎么样?咱们跟过去看看热闹吧?”

“何必多事,我们还是早日到笔冢的好。”朱熹对这些没有丝毫兴趣。

陆游悻悻地闭上嘴,暗骂这家伙就是块冥顽不灵的石头。可是他天生喜欢研究笔灵,眼看到三个笔冢吏在身旁,就像强盗看到了黄金,心里搔痒难忍,便又压低声音道:“让我去探一探他们的笔灵底细,看个究竟吧,这不费什么事。”

朱熹啜了口茶,挟起一块腌菜放入口中,毫不关心地说:“君子非礼毋看,非礼毋听,你不是君子,随便好了。”

陆游笑咪咪地放下酒碗,闭目感应了一阵,咧嘴笑道:“两个神会,一个寄身,却是难得。”

“神会”指的笔灵自行认主,与笔冢吏融合度最高:“寄身”是强行把笔灵植入笔冢吏体内,能力便不及“神会”

陆游掰起指头细细数着:“带头的那个叫韦时晴,是司马相如的凌云笔;另外两个年轻人,一管是王禹偁的商洛笔…嗯,那管寄身的,是颜师古的正俗笔。这阵容还不错。凌云笔是不消说的,商洛笔差了点,但胜在神会;那颜师古的正俗笔,也是不得了…”

朱熹听到其中一人居然带着颜师古的笔,不免多看了他两眼。颜师古是唐初儒学大家,与孔颖达齐名,朱熹身为儒门弟子,自然格外关注。

“哪枝笔灵,是属于颜师古的?”朱熹悄声问,语气里多了丝恭敬。

陆游得意地看了看他:“你不是君子非礼毋听嘛,怎么这会儿又来问我?”

朱熹理直气壮地回答:“非礼自然毋听。颜师古撰写过《五礼》,至今仍大行于世,乃是礼制宗师,我打听他老人家,又岂能算是非礼?”

两人正说着,那三位笔冢吏已经吃完了东西,起身上路。

陆游问朱熹:“你说咱们这次跟不跟上去?”

朱熹毫不犹豫地回答:“跟!”跟刚才的淡漠简直就是判若两人。

陆游盯着他,无奈道:“你这人该说是太直率了呢,还是太无耻了…一点都不加遮掩吗?”

“君子守正不移,略无矫饰。”

朱熹推开桌子,朝酒家外走去。陆游叹了口气,扔出几串铜钱给店家,也跟了出去。

这一次,一贯淡然的朱熹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积极态度,那种执著的劲头连陆游都自愧不如。两人紧紧尾随着韦家的三位笔冢吏,一路潜行。他们一个是笔灵世界的老江湖,一个是生炼笔灵的天才,很轻易就藏匿了气息。那三位笔冢吏浑然不觉,只顾赶路。

到了傍晚时分,官道前方果然出现一座小县城,城门刻着“宿阳”两个字。他们正好赶到城门关闭,混在最后一波老百姓们进了城。

那三位笔冢吏进城之后,却没去客栈,而是掏出几方砚台,在小城巷子里四处溜达。陆游悄悄告诉朱熹,说这砚台叫做聚墨砚,是笔冢吏们用来搜寻笔灵的指南针。自古笔墨不分家,在这砚台的凹处滴上几滴灵墨,这些墨水会自动朝着笔灵的方向聚过去。

“看来在这个宿阳城内,可能会有笔灵蛰伏哪。”陆游的语气里有着遮掩不住的兴奋。他最大的乐趣,就是研究新出现的笔灵。

朱熹奇道:“可你不是说每一枝笔灵都是笔冢主人收在笔冢里吗?”

陆游解释道:“不是每枝笔灵都会收归笔冢,偶尔也会有例外。像是李白的那枝青莲笔,被炼化后立刻消失无踪,笔冢主人都拿它没办法;如果笔冢吏在外面死亡,他的笔灵也可能会变成野笔,四处游荡。笔冢吏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在世间搜集这些野笔,送回笔冢。”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