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你妈吗?”
从末顶过母亲的仙云,回头顶了她妈一句:“你都能舍下你妈,我咋不能舍下我妈…”
同时,看着站在门口的梁欣:“姐,咱走和他们说不下理表!”
当天,秦奶奶,仙云,梁欣回到了《红旗旅室》,在那里住了两晚,秦兰娥和赵世明竟没一个人来叫奶奶回去。第三天梁欣,先托周老板将《欣欣洗衣屋》
转让,随后,跟秦奶奶,仙云一起雇车回到了高家河。
----
多少年了,一回想梁欣的出走,最内疚的人,当然是我。开始我还抱着侥幸的心理,寻思她一时赌气,见了面,赔情道歉,遵照亡妻的遗愿,明媒正娶,一辈子像呵护自己眼珠似的疼爱她。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的满腔热情,慢慢的付之东流。
多少年了,我亲赴乐昌,寻亲访友,能问的地方全问了,全部音信皆无。登报悬赏,电视电台广播,所有能用是办法全用了,该想的点子全想了,次次石沉大海,希望渺茫。这么多年来,不管我咋努力,让我牵肠挂肚的梁欣,总像深掩尘封的璀璨明珠,销声匿迹,无处查寻。
多少年了,一到举家团圆的八月中秋,我不管多忙,不管在何处施工,都要返回堤村,站在俺俩初次相会的汾河桥头,仰望苍穹,祷告明月“神灵啊!你保佑我那苦命的妹子平安无事吧!保佑她逢凶化吉,遇难呈祥!”
每次,要不是萍萍和红莉,连哄带劝,连拉带拽,我绝不离开这睹物思人,触景生情的地方。
多少年了,逢年过节,不管是萍萍,红莉,还是我,总有人将梁欣爱吃的一两样菜放到饭桌中央,搭上筷子,全家人合掌黙念:唤着她,让她回来与我们团圆,特别是腊月二十三的团圆饼,我们一家人,每次都要放到第二年的二三月。
最难忘的是萍萍出嫁的前一天,她忙完自己的嫁妆,收拾好随身的物品,回屋痛痛快快的洗了一个澡,坐在她的梳妆台前,手捧我与她和她小姑的照片,浮想连翩,夜不能寐。揉了揉泪眼朦胧的双眼,铺开稿纸,写下了她的处女作——长篇报告文学《姑妈,姨妈和妈妈》,她哭着,写着,写着,哭着,情真意切,一挥而就。
随后投稿《山西文学》杂志,登在那年的月刊上。几年了,临汾,洪洞,候马,乡宁,我不止一次的演出追人,撵人,认错人的闹剧。在那人流如潮的大街,优雅恬静的小巷,我不止一次的看见前面的人越看越像梁欣,但追上去,大失所望,事与愿违。
渐渐的我明白了梁欣的这次出走,除误会我外,还有别的原因首先是民民当兵探家,恰巧是县人武部的王怀仁东窗事发,梁欣舍身为弟的事,浮出水面。自幼丧母,视姐如妈的民民,恨忧交加。小伙子毅然跪在家门口,顿足捶胸,泪眼朦胧,哭唤姐姐,你在何方?
顷刻,小伙子携妻探父,行孝椿萱,谢姐恩情,举家团圆的喜悦,烟消云散,荡然无存。其次,思女成疾的梁家辉,丧妻失女的打击,使他四十来岁,看上去比六旬老翁还老。头发花白,步履艰难。皱纹满脸,背驼腰弯。记的我初次到乐昌,他刚闻听爱女出走,一下子晕倒在地,吓的我和邻居全出了一身冷汗,不知所措。第二年冬天,他患了食道癌,尽管我和乡亲,千方百计,寻医问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