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lse {
此诗的难解之在于后二章的诗意似与前三章断为两截,难以贯通。后二章中“靖共尔位”的“共”亦当作“恭”解,那末这一句就是克尽职守之意。如果将前面的“共人”理解为忠于职守的同僚,那末后面敦劝“靖共尔位”似属多余。如果将“共人”理解为隐居不仕者,那末前面既已表示了悔仕
世、向往归隐之意,后面又勉以恭谨尽职,自相矛盾;而且既然是退隐之士,就不可能有职可守。历来的注解都试图解决这些矛盾,使之能自圆其说,较有代表
的一
说法是:后二章为“自相劳苦之辞”《吕氏家塾读诗记》引欧
修说云:“‘嗟尔君
,无恒安
’,乃是大夫自相劳苦之辞,云:无苟偷安,使靖共尔位之职。”吕祖谦申此说曰:“上三章唱悔仕
世,厌于劳役,
安
休息而不可得,故每章有怀归之叹。至是知不可去矣,则与其同列自相劳苦曰:嗟尔君
,无恒
安
也。苟静恭于位,惟正直之
是与,则神将佑之矣,何必去哉!”
溪之说与吕氏同,谓“前三章念共人而悔仕,后二章勉君
以安位”“始悔仕于
世,终不忍去其君,可以为贤矣”(《续吕氏家塾读诗记》)。这样的解释也许颇合于怨而不怒、温柔敦厚的诗教,但将后二章看作既是自勉、又是互相劝
之词,实在是很牵
的“自勉”云云只能是解诗者的曲为之说,因为此
说话的对象“君
”明明是第二人称的“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