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心敬,字尔缉,鄠县人。乾隆元年,举孝廉方正。心敬论学,以明、新、止至善为归。谨严不逮其师,注经好为异论,而易说为笃实。其言曰:“学易可以无大过矣,是孔论易,切于人
,即可知四圣之本旨。”著有丰川集、关学编、丰川易说。
宗炎,字晦木。与兄宗羲、弟宗会俱从宗周游。其学术大略与宗羲等。著有周易象辞三十一卷,寻门馀论二卷,图书辨惑一卷,力辟陈抟之学。谓周易未经秦火,不应独禁其图,至为家藏匿二千年始
。又著六书会通,以正小学。谓扬雄但知识奇字,不知识常字,不知常字乃奇字所自
也。又有二晦、山栖诸集,以故居被火俱亡。康熙二十五年,卒,年七十一。
孙奭等内应。会清师纂严不得前,而江上已溃。宗羲四明山结寨自固,馀兵尚五百人,驻兵杖锡寺。微服
访监国,戒
下善与山民结。
下不尽遵节制,山民畏祸,潜爇其寨,
将茅翰、汪涵死之。宗羲无所归,捕檄累下,携
弟
剡中。闻鲁王在海上,仍赴之,授左副都御史。日与吴锺峦坐舟中,正襟讲学,暇则注授时、泰西、回回三历而已。
戊午,诏徵博学鸿儒。掌院学士叶方蔼寓以诗,敦促就,再辞以免。未几,方蔼奉诏同掌院学士徐元文监修明史,将徵之备顾问,督抚以礼来聘,又辞之。朝论必不可致,请敕下浙抚钞其所著书关史事者送
京,其
百家得预参史局事。徐乾学侍直,上访及遗献,复以宗羲对,且言:“曾经臣弟元文疏荐,惜老不能来。”上曰:“可召至京,朕不授以事。即
归,当遣官送之。”乾学对以笃老无来意,上叹息不置,以为人材之难。宗羲虽不赴徵车,而史局大议必咨之。历志
吴任臣之手,总裁千里遗书,乞审正而后定。尝论宋史别立
学传,为元儒之陋,明史不当仍其例。硃彝尊適有此议,得宗羲书示众,遂去之。卒,年八十六。
百家,字主一。国监生。传宗羲学,又从梅文鼎问推步法。著句
矩测解原二卷。康熙中,明史馆开,宗羲以老病不能行,徐乾学延百家
史馆,成史志数
。
宗会,字泽望。明贡生。读书一再过不忘。有缩斋文集十卷。
所著书三百二十卷,其著录于四库者,曰周易稗疏、考异,尚书稗疏,诗稗疏、考异,秋稗疏。存目者,曰尚书引义、
秋家说。夫之论学,以汉儒为门
,以宋五
为堂奥。其所作大学衍、中庸衍,皆力辟致良知之说,以羽翼硃
。于张
正蒙一书,尤有神契,谓张
之学,上承孔、孟,而以布衣贞隐,无钜公资其羽翼;其
之行,曾不逮邵康节,是以不百年而异说兴。夫之乃究观天人之故,推本
法象之原,就正蒙
绎而暢衍之,与自著思问录二篇,皆本隐之显,原始要终,炳然如揭日月。至其扶树
教,辨上蔡、象山、姚江之误,或疑其言稍过,然议论
严,粹然皆轨于正也。康熙十八年,吴三桂僭号于衡州,有以劝
表相属者,夫之曰:“亡国遗臣,所欠一死耳,今安用此不祥之人哉!”遂逃
山,作祓禊赋以示意。三桂平,大吏闻而嘉之,嘱郡守餽粟帛,请见,夫之以疾辞。未几,卒,葬大乐山之
节里,自题墓碣曰“明遗臣王某之墓”。
兄介之,字石。国变,隐不
。先夫之卒。
当是时,海内硕儒,推容城、盩厔、馀姚、昆山。夫之刻苦似二曲,贞晦过夏峰,多闻博学,志节皎然,不愧黄、顾两君。然诸人
遯自甘,声望益炳,虽荐辟皆以死拒,而公卿
,天
动容,其著述易行于世。惟夫之窜
瑶峒,声影不
林莽,遂得完发以殁
。后四十年,其
敔抱遗书上之督学宜兴潘宗洛,因缘得
四库,上史馆,立传儒林,而其书仍不传。同治二年,曾国荃刻于江南,海内学者始得见其全书焉。
宗羲之从亡也,母氏尚居故里。清廷以胜国遗臣不顺命者,录其家以闻。宗羲闻之,亟陈情监国,得请,遂变姓名间行归家。是年监国由健
至滃洲,复召之,副冯京第乞师日本。抵长崎,不得请,为赋式微之章以
将士。自是东西迁徙无宁居。弟宗炎坐与冯京第
通,刑有日矣,宗羲以计脱之。甲午,张名振间使至,被执,又名捕宗羲。丙申,慈
寨主沈尔绪祸作,亦以宗羲为首。其得不死,皆有天幸,而宗羲不慑也。其后海上倾覆,宗羲无复望,乃奉母返里门,毕力著述,而四方请业之士渐至矣。
王夫之,字而农,衡人。与兄介之同举明崇祯壬午乡试。张献忠陷衡州,夫之匿南岳,贼执其父以为质。夫之自引刀遍刺肢
,舁往易父。贼见其重创,免之,与父俱归。明王驻桂林,大学士瞿式耜荐之,授行人。时国势阽危,诸臣仍日相
火。夫之说严起恆救金堡等,又三劾王化澄,化澄
杀之。闻母病,间
归。明亡,益自韬晦。归衡
之石船山,筑土室曰观生居,晨夕杜门,学者称船山先生。
先是颙闻父丧,之襄城求遗骸,以母老不可一日离,乃止。既丁母忧,庐墓三年,乃徒步之襄城,觅遗骸,不得,服斩衰昼夜哭。知县张允中为其父立祠,且造冢于战场,名之曰“义林”。常州知府骆锺麟尝师事颙,谓祠未能旦夕竣,请南下谒
南书院,且讲学以
学者之望,颙赴之,凡讲于无锡,于江
,于靖江、宜兴,所至学者云集。既而幡悔曰:“不孝!汝此行何事,而喋喋于此?”即戒行赴襄城。常州人士思慕之,为肖像于延陵书院。颙既至襄城,適祠成,乃哭祭招魂,取冢土西归附诸墓,持服如初丧。
宗羲之学,于蕺山,闻诚意慎独之说,缜密平实。尝谓明人讲学,袭语录之糟粕,不以六经为
柢,束书而从事于游谈。故问学者必先穷经,经术所以经世。不为迂儒,必兼读史。读史不多,无以证理之变化;多而不求于心,则为俗学。故上下古今,穿
群言,自天官、地志、九
百家之教,无不
研。所著易学象数论六卷,授书随笔一卷,律吕新义二卷,孟
师说二卷。文集则有南雷文案、诗案。今共存南雷文定十一卷,文约四卷。又著明儒学案六十二卷,叙述明代讲学诸儒
派分合得失颇详,明文海四百八十二卷,阅明人文集二千馀家,自言与十朝国史相首尾。又
衣考一卷,今
经一卷,四明山志九卷,历代甲
考一卷,二程学案二卷,辑明史案二百四十四卷,又明夷待访录一卷,皆经世大政。顾炎武见而叹曰:“三代之治可复也!”天文则有大统法辨四卷,时宪书法解新推
法一卷,圜解一卷,割圜八线解一卷,授时法假如一卷,西洋法假如一卷,回回法假如一卷。其后梅文鼎本周髀言天文,世惊为不传之秘,而不知宗羲实开之。晚年又辑宋元学案,合之明儒学案,以志七百年儒苑门
。宣统元年,从祀文庙。
康熙十八年,荐举博学鸿儒,称疾笃,舁床至省,浆不
,乃得予假。自是闭关,晏息土室,惟昆山顾炎武至则款之。四十二年,圣祖西巡,召颙见,时颙已衰老,遣
慎言诣行在陈情,以所著四书反
录、二曲集奏
。上特赐御书“
志
洁”以奖之。颙谓:“孔、曾、思、孟,立言垂训,以成四书,盖
学者
诸
,见诸行。充之为天德,达之为王
,有
有用,有补于世。否则假途
,于世无补,夫岂圣贤立言之初心,国家期望之本意耶?”居恆教人,一以反
实践为事,门人录之,为七卷。是时容城孙奇逢之学盛于北,馀姚黄宗羲之学盛于南,与颙鼎足称三大儒。晚年寓富平,关中儒者咸称“三李”。三李者,颙及富平李因笃、郿李柏也。
李颙,字中孚,盩厔人。又字二曲,二曲者,曲曰盩,山曲曰厔也。布衣安贫,以理学倡导关中,关中士
多宗之。父可从,为明材官。崇祯十五年,张献忠寇郧西,巡抚汪乔年总督军务,可从随征讨贼。临行,抉一齿与颙母曰:“如不捷,吾当委骨沙场。
善教吾兒矣。”遂行。兵败,死之。颙母葬其齿,曰“齿冢”。时颙年十六,母彭氏,日言忠孝节义以督之,颙亦事母孝。饥寒清苦,无所凭藉,而自
俗,以昌明关学为己任。有餽遗者,虽十反不受。或曰:“
接礼,孟
不卻。”颙曰:“我辈百不能学孟
,即此一事不守孟
家法,正自无害。”
李因笃,字天生,富平人。明庠生。博学记,贯串注疏。举博学鸿儒,试授检讨。未逾月,以母老乞养,诏许之。母殁,仍不
。因笃
于经学,著诗说,顾炎武称之曰:“
、郑有嗣音矣!”又著
秋说,汪琬亦折服焉。
李柏,字雪木,郿县人。九岁失怙,事母至孝。稍长,读小学,曰:“在是矣!”遂尽焚帖括,而日诵古书。避荒居洋县,
山屏迹读书者数十年。尝一日两粥,或半月
无盐。时时忍饥默坐,间临
把钓,夷然不屑也。昕夕讴
,拾山中树叶书之。门人都其集曰槲叶集。年六十六,卒。
沈国模,字求如,馀姚人。明诸生。馀姚自王守仁讲致良知之学,弟遍天下。同邑传其学者,推徐
、钱德洪、胡瀚、闻人诠,再传而得国模。少以明
为己任。尝预刘宗周证人讲会,归而辟姚江书院,与同里
宗圣、史孝咸辈,讲明良知之说。其所学或以为近禅,而言行敦洁,较然不欺其志,故推纯儒。山
祁彪佳以御史
江东,一日,杖杀大憝数人,適国模至,欣然述之。国模瞠目字祁曰:“世培,尔亦曾闻曾
曰‘如得其情,则哀矜而勿喜’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