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侯寺僧
六万,皆形无服,饥困相扶,见泰叩
啼哭。泰
行毕还,主者问:“地狱如法否?卿无罪,故相挽为
官都督。不尔,与狱中人无异。”泰问人生何以为乐,主者言:“唯奉佛弟
,
不犯禁戒为乐耳。”又问:“未奉佛时,罪过山积;今奉佛法,其过得除否?”曰:“皆除。”主者又召都录使者,问赵泰何故死来。使开滕检年纪之籍,云:“有算三十年,横为恶鬼所取,今遣还家。”由是大小发意奉佛,为祖及弟,悬幡葢,诵法华经作福也。(
《幽冥录》)
李山龙
后魏末,齐州释志湛者,住太山北邃谷中衔草寺。省事少言,人鸟不,恒诵法华。将终时,神僧宝志谓梁武帝曰:“北方衔草寺须陁洹圣僧,今日灭度。”湛之亡也。无恼而化。两手各舒一指,有梵僧云:“斯初果人也。”还葬山中。后发看之,唯
如故。众为立塔表焉。(
《法苑珠林》)
齐释弘明,会稽山人也。少
家,贞苦有戒节,止山
云门寺。诵法华,习禅定,
勤礼忏,六时不辍。每旦则
瓶自满实,
诸天童
,以为给使也。每明坐禅,虎常伏于室内。(
《法苑珠林》)
后魏范五侯寺僧,失其名,诵法华为常业。初死,权殓堤下,后改葬,骸骨并枯,唯
不坏。雍州有僧诵法华,隐白鹿山,
一童
供给。及死,置尸岩下,余骸并枯,唯
不朽。(
《法苑珠林》)
唐李山龙,冯翊人,左监门校尉。武德中,暴亡而心不冷,家人未忍殡殓。至七日而苏。自说云:当死时,见被收录,至一官署,甚广大。前有数千囚人,枷锁杻械,皆北面立。吏将山龙至
,厅上大官坐
床,侍卫如王者,寻呼山龙至阶。王问汝平生作何福业,山龙对曰:“乡人每设斋,恒请施
助之。”王曰:“汝
作何善业?”山龙曰:“诵法华经,日两卷。”王曰:“大善,可升阶来。”北间有
座,王曰:“可升座诵经。”王即起立,山龙坐讫,王乃向之而坐。山龙开经曰:“妙法莲华经序品第一。”王曰:“请法师下。”山龙复立阶下,顾
前囚,已尽去矣。王曰:“君诵经之福,非唯自利,众因闻经,皆已获免,岂不善哉!今放君还。”谓吏曰:“可将此人历观诸狱。”吏即引东行百余步,见一铁城,甚广大,城旁多小窗,见诸男女,从地飞
窗中,即不复
。山龙怪问之,吏曰:“此是大地狱,中有分隔,罪计各随本业,赴狱受罪耳。”山龙闻之悲惧,称南无佛,请吏求
院。见有大镬,火猛汤沸,旁有二人坐卧。山龙问之,二人曰:“我罪报
此镬汤,蒙贤者称南无佛,故狱中诸罪人,皆得一日休息疲睡耳。”山龙
昙韵禅师
释智聪
释弘明
释志湛
释慧
唐昙韵禅师,定州人。隋末丧,隐于离石北山。常诵法华,
写其经,无人同志,如此积年。忽有书生来诣之,仍以写经为请。禅师大
喜,清旦
讫,澡浴,著净衣,
净室,受八戒,
旃檀,烧香悬幡,寂然抄写,至暮方
。明复如初,曾不告倦。及缮写毕,乃至装褫,一如正法。书生告去,送至门,忽失所在。禅师持诵,曾无暂废。后遭胡贼,仓卒逃避,方箱盛其经,置
岩上。经年贼败,乃寻经,于岩下获之。中箱糜烂,应手灰灭,拨朽见经,如旧鲜好。(
《法苑珠林》)
唐州摄山栖霞寺释智聪,尝住扬州安乐寺。大业之
,思归无计,隐江荻中,诵法华经,七日不
。恒有虎绕之,聪曰:“吾命须臾,卿须可
。”虎忽发言曰:“造天立地,无有此理。”(“理”原作“礼”,据明抄本改。)忽有一老翁,榜舟而至,翁曰:“师
渡江至栖霞寺,可即上船。”四虎一时泪
,聪曰:“尔与我有缘也。”于是挟四虎利涉,既达南岸,船及老人,不知所在。聪领四虎往栖霞舍利塔西,经行坐禅,众徒八十,咸不
院,若有所事,一虎
寺鸣号,以为恒式。聪至贞观中迁化,年九十九矣。(
唐《
僧传》)
前齐永明中,杨都座寺释慧
者,少雄勇游侠。年四十,忽悟非常,因
家,蔬
布衣,誓诵法华,用心劳苦,执卷便病。乃发愿造百
以悔先障,始聚得一千六百文。贼来索
,
示经钱,贼惭而退。尔后遂成百
,故病亦愈。诵经既广,情愿又满,回此诵业,愿生安养。闻空中告曰:“法愿已足,必得往生。”无病而卒,八十余矣。(
《祥异记》。明抄本作
《冥异记》,
见《冥祥记》。)
沙门法尚
齐武帝时,东山人握(“握”疑是“掘”)土见一,状如两
,其中
,鲜红赤
。以事奏闻,帝问
俗。沙门法尚曰:“此持法华者亡相不坏也。诵满千遍,其验征矣。”乃集持法华者,围绕诵经,才发声,其
一时鼓动。见者
竖,以事奏闻。诏石函缄之。(
梁《
僧传》。《法苑珠林》三五、八五两引俱作
《旌异记》,此北齐事,不当见梁《
僧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