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章二十七(5/10)

,西面是吃饭的处所,都是五间,面向北。

门的柬面,有烹调祭品的五间房子,面向西。

甫面是一个宰牲池,面向南。

洪武元年,命令中书省会集儒臣商议祭祀典礼,李善长等人说:周朝制度,天子七庙。

而《商书》说“七世神庙,可以观察德行”,那么可知道天子七庙,自古就有。

太祖百世不迁移。

三昭三穆按世系次第安排,到亲情关系已尽就迁庙。

这是天下的常礼。

如周文王、周武王虽然亲属关系已尽应当移祧庙,因他有功劳应当称宗,故都另立一庙,叫做文宗庙、武宗庙,也是百代不迁移。

汉代每位皇帝就建立一庙,不排昭穆,又有郡国庙以及寝园庙。

光武中兴,在洛阳立高庙,祭祀高祖以及文、武、童、丞五帝。

又在长安原高庙中,祭祀成、夏、平三位皇帝。

于南阳舂陵另立四亲庙,祭祀父亲南顿君以上四世。

到明帝,遣下诏命在光烈皇后更衣别室藏牌位。

后世皇帝相承,都藏于世祖庙。

从此同堂异室的制度,到元代没有改变。

唐高祖尊高曾祖父,于长安建立四庙。

太宗建议设立七庙,空出太祖室。

玄宗创立制度,设立九室,祭祀八世。

文宗时,礼官以景帝受封于唐,高祖、太宗创业受命,百代不迁移。

亲属关系已尽的牌位,按礼应当迁祧,至于柿袷祭祖礼仪,则如常合在一起祭祀。

这以后以敬、文、武三宗为一代,所以到唐末,还为九世十一室。

宋代自太祖追尊僖、顺、翼、宣四祖,每次遇到宗庙祭祀,就以昭穆相对,而空着向东的位置。

神宗供奉僖祖为太庙始祖,到徽宗时增加太庙为十室,而不移祧庙的有五宗。

崇宁年问,择取王肃之说二祧庙在七世以外,于是建九庙。

高宗南渡,祭祀九世。

到宁宗,开始另建四祖殿,而确定左坦面向东的位置。

丞世祖于燕京建宗庙,以太祖居中,作为不迁祧的祖宗。

到了泰定年间,为七世十室。

现在请求追尊高曾祖父四代,各建一庙。

于是上皇高祖父谧号叫玄皇帝,庙号德祖,皇高祖母叫玄皇后。

皇曾祖父谧号叫恒皇帝,庙号懿祖,皇曾祖母叫恒皇后。

垒祖父谧号叫裕皇帝,庙号熙祖,皇祖母叫裕皇后。

皇父谧号叫淳皇帝,庙号仁祖,皇母陈氏叫淳皇后。

皇帝下诏制太庙祭器。

太祖说:“礼顺人情,可以从道义开始。

可贵的是斟酌恰当,随时增减。

近代拘泥古礼,喜欢用古代篷豆一类物品,来祭祀先祖。

活着既然不用,死了又用,太没有意义了。

孔子说:‘侍奉死者如侍奉活人,侍奉亡者如侍奉存者。

’制作宗庙器物衣服,都如侍奉活人的仪礼。”于是制造银器,用金涂饰。

酒壶盂盏都用八个,朱漆盘碗用二百四十个,以及挂衣用的竿架、卧具、竹制箱匣、帐幕、浴室都具备。

后来又下韶凡是器皿用金涂银的,都换用金制品。

洪武二年,下诏太庙祭文只称孝子皇帝,不称臣。

凡是派遣皇太子行礼,只称命长子某,不称皇太子。

后来称孝玄孙皇帝,又改称孝曾孙嗣皇帝。

最初,太庙每间房用一匹缯帛。

洪武二年,听从礼部提议,用二匹白缯。

又听从尚书崔亮的呈奏,作圭瓒酒器。

洪武八年,改建太庙。

前面是正殿,后面是寝殿。

殿的两旁都有两走廊。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