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五月,仁宗牌位柑祭于太庙,仪礼如前。
寝殿,西面第三间房,向南。
正殿处于高祖的次一位,向东。
此后焉大行皇帝柑祭太庙礼,都仿照此。
正统七年十二月,在太庙柑祭昭皇后牌位,捧神主牌到列祖神位前拜庙。
礼仪结束,太常寺官宣唱赐座,内侍捧着衣冠,与仁宗同一神位。
宣唱请宣宗皇帝朝见,内侍捧宣宗衣冠放在褥位上,行了四拜礼后,在座上安放供奉。
孝宗即位,宪宗将升入太庙柑祭。
当时九庙已经完备,议论的人都说德、懿、壁、仁四庙,应依次奉入祧庙。
礼臣说:“国家自德祖以上,不推算世系相承的先后,则德祖比照周代的后稷,不可移祧庙。
宪宗升入太庙拊祭,应当移懿祖入祧庙。
应在太庙寝殿后,另建祧殿,如同古代夹室的制度。
年终就奉远祖神位一起祭献,如同吉代合祖宗神位一起祭祀的礼仪。”吏部侍郎杨守陈说:“《礼》中有言,天子七庙,因祖有功而宗有德。
德祖可以比照商代的报乙、周代的亚圉,不能比照契、稷。
议论的人常见宋代儒生曾采取王安石的说法,就使七庙既有始祖,又有太祖。
太祖既配天,又不能正位向南,这不是正确礼法。
现在请求连同德、懿、酦三祖神位迁往祧庙,自仁祖以下为七庙,以后神位迁尽,那么就太祖比照契、稷,而远祖神位藏在后寝,在前殿举行大合祭。
时享推尊太祖,大合祭推尊德祖,那么功德都推崇,恩义也完备。”皇帝听从礼官的建议,在寝殿后建祧庙,派官员祭告宗庙。
皇帝穿素色衣祭告宪宗的灵座,祭祀完毕,奉迁懿祖的牌位衣冠到后殿,床帐、御座、仪礼用物都贮存于神库。
此后供奉祧庙仿照此仪式进行。
嘉靖九年春,世宗举行特享礼。
命令如九庙在殿内设帷帐,各位圣人都向南,分别献祭品,读三遍祭文,其余的照旧。
十年正月,皇帝因更改修定祭庙仪式,向太庙、世庙连同祧庙三神位一起告祭。
将德祖神位迁于祧庙,将太祖牌位安放在祭祀寝殿正中,就依次升迁七宗神位。
丁酉,皇帝到太庙举行特享礼。
九月,告谕大学士李时等人说“宗庙的制度,父子兄弟同处一堂,对于礼来说并不恰当。
太宗以下应该都建专门的庙宇,面向南”
尚书夏言奏报:“太庙的两旁,空地很少,宗庙的重大事务,开始图谋应该谨慎。”没有回复。
中允廖道南说:“太宗以下应该在雨庶各自建立特庙,有总的殿房来统率各庙,各庙不必各自建门户垣墙。
有夹室来藏牌位,不必再建寝庙。
只要使各位圣人各自能受尊敬,皇上亲自在太祖庙举行礼仪,其余的派亲信大臣代替祭献,如同古代诸侯助祭的礼仪。”皇帝高兴,下令会同议论。
夏言等人说:“太庙地域有限,恐怕不能容纳,如果缩小规模,又不合古礼。
而且假如各庙建成后,陛下遍祭众庙,不但体力不足,而且一天的时间也不够。
古代宗伯代替君王祭献的记载,是说在一庙中,而代替君王第二次祭献。
役听说有让大臣代替君主在一庙条祀的。
而且古代诸侯多是同姓臣,现在陪同祭祀的主管官员,可与古代诸侯的助祭相比吗?先臣丘浚说应该间隔一天祭祀一庙,经过十四天而遍祭完。
这大约是没有办法处置而强作此说而已。
如果以九庙一堂,恐怕混同。
请用木料制作帝王的黄缯车盖,如同庙宇前殿规格,按庙敷设置,又在其中设帷帐,差不多可以得到展陈专门祭奠的尊敬了。”议论结果上报,没有回复。
嘉靖十三年,南京太庙发生火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