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刘基的官位在公侯之上,到这时又命令礼官讨论合二庙功臣评定爵位。
于是列郭英于桑世杰之上,张玉、朱能在沐英之下,刘基在桑世杰之下。
二 四年,在新太庙西壁进奉各配享神位,停止分别祭献。
万历十四年,太常卿裴应章说:“庙中各王在上,异姓大臣按礼制应当避嫌。
而且皇上在下面拜俯,众臣的灵魂也必定不安。”皇帝命令重改在西糜,派官员分别祭献。
天启元年,太常少卿李宗延说:“前代文臣都有随从祭祀,我朝不应该独缺。”下交礼部议论,没有实行。
洪武四年,礼部尚书陶凯等人议定,诸侯国的宫城内,左边是宗庙,右边是社神与稷神。
宗庙的建制为殿五间,寝殿也相同,门三间。
永乐八年,建秦愍王祭堂,命令按晋恭王的制式,加高一尺。
于是定祭享的殿堂七间,宽十丈九尺五寸,高二丈九尺,深四丈三尺五寸。
弘治十三年,宁王朱宸濠上奏庙祀礼乐没有定式,请求颁布赐予遵守。
礼部议论:“洪武元年,学士宋濂等人上奏定诸王国祭祀礼乐,用清字,但是只有曲名,而没有曲辞,请求各王府考查。
于是靖江王长史进献乐章,而且说每季首月上旬以及除夕五次祭祀所用物品、俎豆、佾舞,礼节全部遵照建国初定下的制度。”皇帝听从其议。
嘉靖八年,秦王朱充耀说:“代懿王应当在庙拊祭,而自开始封王至今,已超过五庙的数目,请求制定祧庙的制度。”礼臣说:“亲王祧庙,古代制度没有听说,应该推尊太庙祧拊礼而递减。
开始封王的居中,百代不祧迁,以下四代,亲人关系已尽而祧迁。
只是诸侯没有祧庙,逮祖牌位应在始祖室拊祭,用盒子藏起来,每年年终就拿出远祖牌位合祭。”下诏按议定的礼仪办。
明朝初年没有固定的制度,权且仿照朱子祠堂的礼制,奉祭高曾祖父四代神主,在二月、五月、八月、十一月祭祀,加上腊月、忌日的祭祀与每年一定时节俗节的祭献。
平民能供奉祖父母、父母的祭祀,已写进法令。
至于在寝殿四时祭祀的礼仪,略同于品级官祠堂的制度。
堂三间,两阶三级,中外是两门。
堂上设四宠,麄放在一张桌子上。
高祖处在西面,依次向东,牌位藏在木盒中。
两壁设立柜,西边的藏着遣书衣物,束边的藏着祭器。
旁亲没有后人的,依其班次柑祭。
平民中无祠堂的,将两代神主牌位放置居室的中间,没有木盒。
洪武六年,制定公侯以下家庙的礼仪。
凡是公侯以及有品级的官员,在所居房屋柬面另建祠堂三间,以祭祀高曾祖父,并且柑位。
祠堂没有具备的,在中堂供奉神主牌享祭。
二品以上,羊一只、猎一只,五品以上,羊一只,以下是猎一只,都分成四体煮熟祭献。
不能准备祭牲的,设饭菜来祭献。
所用器皿,随着官位品级高低,按照家中财产多少。
前两天,主祭者向皇上奏报,免去上朝参拜。
凡是祭祀,选择二月、五月、八月、十一月的吉祥日,或者春分、秋分,或者冬至、夏至。
前一天,斋戒沐浴更衣,在外面房子住宿。
天刚亮,主祭者以及主妇率领参与祭祀的人到祠堂。
主祭者捧着正拊神主牌盒,放到盘上,命令子弟捧到祭祀地。
主祭者打开木盒,捧着各自的祖父神主牌位,主妇打开盒子捧着各自的祖母神主牌位,依次供奉安置。
子弟捧着柑祭神主牌位,放在东西壁上。
执事者进献饭食,读祝者一人,行赞礼的,用子弟、亲人、族人担任。
陈设神主位完毕,各自就位,主祭者在束,伯叔众兄站在前面稍稍靠柬处,众亲人站在后面,主妇在西面,母亲以及诸母站在他前面稍偏西处,妇女立在后面。
赞行拜礼,都行再拜礼。
主祭者到香案前跪下,上香三次,献酒奠酒,执事在拊位前斟酒。
渎祝者跪着读完。
赞唱行拜礼,主祭者回到原位,与主妇都行再拜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