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但是献皇是叔父,神始终会不安宁。”当时朝廷大臣对于称父称伯,赞同或否定的各占一半,至于提议拊祭太庙,没有一人认为可以。
学士张璁、桂萼也都认为不可以,席书又上密疏谏诤。
皇帝不听,又命令会同议论。
于是依照汉宣帝的旧例,在皇城内建一座祭祀父亲的宗庙,如同文华殿的制式。
篷豆乐舞,全用天子的礼仪。
皇帝亲自定名为世庙。
五年七月,训谕工部,因观德殿狭窄,想在奉先殿左面另建。
尚书赵璜认为不可,皇帝不听。
于是在奉先殿的东面建殿,叫做崇先殿。
十三年,命令改换承天家庙为隆庆殿。
十五年,因为避开渠道,迁徙世庙,改称为献皇帝庙,于是改旧有的世庙焉景神殿,寝殿叫永孝殿。
嘉靖十七年,因丰坊的请求,称宗以配享明堂。
礼官不敢违抗,集体议论了很久,说:“古代父子昭穆不同,兄弟同算作一代。
因此殷有四君一代而同庙,宋太祖、太宗同居昭位。
现在皇考与孝宗应当在同一庙。”于是供奉献皇帝在太庙拊祭。
二十二年,重新建太庙,朝廷提议睿宗、孝宗同居一庙,同为昭。
皇帝责怪众臣不尽忠办事,搁置他们的建议。
随后,左庶子江汝璧请求将皇考庙迁到穆庙之首,以作将来的世室,与成祖庙并立。
右赞善郭希颜又想在太祖庙文宗世室之外,只建四亲庙,而祧迁孝宗、武宗。
因礼臣斥责他的虚妄而停止。
二十四年六月,新太庙建成,于是在太庙左边第四窒供奉睿宗,位次超越武宗之上,而停止特庙的祭祀。
四十四年,因旧庙柱上生灵芝,更名为玉芝宫,确定日期供时享礼仪。
穆宗初年,因礼臣的请求,于是罢除四时祭享和节序、忌辰、有事奉告的祭祀,只是进献每日供奉而已。
隆庆元年,礼科王治请求停止献皇拊庙祭祀,而专门在世庙祭祀,奏章下交有关部门。
万历九年,礼科丁汝谦请求仍然在玉芝宫专门祭祀,又在太庙祭奉宣宗皇帝、皇后的冠服。
皇帝责怪丁汝谦妄自议论,贬到外地任官。
天启元年,太常少卿李宗延上奏桃庙应该议论,说:“睿宗进入太庙,是世宗无穷的孝亲之思,然而以皇上身份来看待,就差速了。
等光宗升入太庙拊祭的时候,或者依从旧的祧庙,或者依从新议。
因为孝子本来就以恩侍奉亲人,而对仁人来说应以义来顺从祖先。”奏章下交礼部,最终不能依从。
洪武三年,规定以皇伯考寿春王、王的夫人刘氏为一坛,皇兄南昌王、霍丘王、下蔡王、安鲎王、霍丘王夫人翟氏、安丰王夫人趟氏马一坛,皇兄蒙城王、盱眙王、临淮王、临淮王的夫人刘氏为一坛,后来规定夫人都改称妃,皇侄宝应王、六安王、来安王、都梁王、英山王、山阳王、昭信王为一坛,共十九位。
春夏在仁祖庙束庶,秋冬及年终在德祖庙束糜祭祀,皇帝行初献礼,时献官到各神位分别祭献。
洪武四年,在殿内东壁进奉亲土牌位。
几年,新太庙建成,增加祭祀蒙城王妃田氏、盱眙王妃唐氏。
正德年间,御史徐文华说:“族中有成人而没有后代的,祭祀终结于兄弟的孙子本身。
诸王至今五六辈了,应该迁祧。”礼官议论认为不可。
嘉靖年间,仍依次在东糜陈列。
嘉靖二十四年,新建太庙成功,又将牌位列于束壁,罢止分别祭献。
万历十四年,太常卿裴应章说:“众王本来跟从祖宗配享祭品。
今四祖的祭庙已经祧迁,而诸王没有地方配祭,应停止祭献,而在祧庙拊祭n”礼部说:“祧庙是用来藏毁庙的神主牌位的,是为了祖先丽不是为了子孙。
礼有祧祭,没有听说有配祧的。
请求仍然遵循当初制度,依次列在柬庶为接近古礼。”皇帝回复许可。
洪武二年,在太庙献祭,以廖永安、俞通海、张得胜、桑世杰、耿再成、胡大海、赵德胜配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