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制命皇后接受册书。
典礼结束,翰林官把诏书交给礼部官员,礼部官员在承天门捧诏书宣读。
皇帝回宫,率领皇后穿着礼服到奉先殿拜谒祭告完毕。
皇后在内殿穿礼服,等皇帝登上座位。
赞引女官引导到行礼位置,举行谢恩礼,奏乐。
拜八拜,起身,音乐停止。
礼仪结束。
次日,举行皇帝、皇后接受庆贺宴会,如同以前礼仪。
天顺八年,增加制定亲王在皇帝前厦贺,再到皇太后前庆贺,再到皇后前行八拜礼仪。
嘉靖十三年,册立皇后方氏,礼臣准备礼仪程序,有谒告内殿仪,没有谒告太庙、世庙的礼仪,皇帝命令议论增加。
于是礼臣呈上礼仪。
此前斋戒三天,有关部门陈设如同时节合祭仪。
到了这一天,皇帝坐辖车,皇后妃坐翟车,一同到太庙。
命官捧着七庙牌位升上神座。
皇帝捧着高皇帝的牌位,皇后捧着高皇后的牌位,出去升上神座。
迎神、上香、祭奠帛、以香汤灌地进献,奏乐,停止奏乐,都按礼仪进行。
又到世庙行礼,如同以上礼仪。
隆庆元年增定,颁布诏书的第二天,命妇行见皇后礼。
册封妃的礼仪。
从洪武三年册封孙氏为贵妃,决定皇帝不到殿上,承制官宣读制命说:“妃某氏,特封某妃,命你等持节行礼。”只授册书,没有宝玺,其余的都如同中宫皇后的礼仪。
永乐七年制定册封妃礼。
皇帝穿皮弁服到华盖殿,传制命。
到宣宗立孙贵妃,开始授宾玺,宪宗封万贵妃,开始称皇,并非洪武旧有的制度。
嘉靖十年,皇帝册封九嫔,礼官上呈礼节仪程。
前一天,有关部门按照朔望祭日的礼仪陈设仪仗。
到了这天,皇帝穿衮冕服,祭告完太庙、世庙,换上皮弁服,到华盖殿。
百官穿公服入殿行礼。
正、副使穿朝服秉承制命,举着节册到九嫔宫。
九嫔在宫门外迎接,随后到了行礼位置。
女官宣读册书,九嫔受册,先后拜八拜。
送节出宫门回复命令。
九嫔随着穿礼服等侯,皇后率领她们到奉先殿行礼告祭,并到皇帝、皇后面前谢恩,都如同册妃礼。
只是圭用次玉,谷文、银册比皇妃少五分之一。
二十年,册封德妃张氏。
因妃将要就室,而皇帝摄养不临朝办事,不传制命,不拜祭告事内殿,其余的都按旧礼制进行。
从汉代开始称皇太子,明帝纔开始有临轩册拜之礼仪。
唐代由年长的临轩册授,年幼的只是派使者用内册。
宋祇用皇帝临轩之礼。
元代祇用内册.不分长幼。
明代建国定下制度,册立皇太子,有关部门如册立皇后的礼仪一样陈设。
在丹陛上设皇太子行拜礼的位置。
中庭戒严,皇帝穿衮冕服到谨身殿,皇太子穿冕服等候在奉天门。
警卫官禁,皇帝登奉天殿,引礼官引导皇太子进入奉天东门。
奏乐,由柬阶登上丹陛位置,音乐停止。
百官各自到丹墀的拜位。
奏乐,皇太子行再拜礼,起身,音乐停止。
承制官从殿中门出,站在门外,说:“有制命。”皇太子跪下。
宣读制命说:“册立长子某为皇太子。”皇太子俯伏,起身,奏乐。
行再拜礼,音乐停止。
引礼官引导皇太子从殿东门进入,奏乐。
内赞官引导到御座前,音乐停止。
内赞官赞唱跪下,赞唱宣读册书。
宣读完,赞唱插圭,赞唱授册书。
皇太子插圭,跪着接册书,交给内侍。
又赞唱授宝玺,如同授册书礼仪。
赞唱抽出圭,皇太子拿出圭,俯伏,起身,从殿束门出。
执事官举着节册书、实玺跟随出去。
皇太子返回原位,奏乐。
拜四拜,起身,音乐停止。
从东台阶下来,奏乐。
到奉天门,音乐停止。
仪仗、鼓乐迎册书、宝玺到文华殿。
持节官持节复命,礼部官员捧着诏书到午门宣读旨意,百官到中书省迎接诏令,颁布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