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
赞唱宣读册书,女官跪着取册书,站着宣读完毕。
赞唱授册书,赞唱插圭。
女官拿册书交给妃,妃插圭,接受册书后,交给女官。
女官跪着接受,捧着站立。
赞唱抽出圭,起身,拜四拜。
礼仪完毕,太监持节出来,妃送到殿外,正副使持节覆命。
这天,妃穿着礼服到奉先殿举行拜谒告礼。
跟着到了官门,等待皇帝、皇后升座,进入谢恩,行八拜礼。
又到各宫皇妃面前,行四拜礼。
返回宫,到皇太子面前,也拜四拜。
行礼结束,升登座位,王妃、公主、郡主以及外命妇,在丹墀按礼仪行礼庆贺。
汉代在太庙册封亲王。
唐代在前殿册封,礼仪极其详备。
宋代有册封文章,都上表推辞免去册封,只是迎受官诰返回住处。
元代也降制命封,不行册封礼。
明洪武三年规定制度,册封亲王,事前祭告宗庙,有关部门按册封束宫太子的礼仪陈设。
到了这天,皇帝到奉天殿,皇太子、亲王从奉天东闩进入。
奏乐,从束台阶升登。
皇太子从殿东门进入,内赞引导到皇帝面前,在拜位上侍立。
亲王进入到丹陛上的行礼位置,音乐停止。
赞唱行礼,奏乐。
行再拜礼,起身,音乐停止。
承制官按礼仪秉承制命,众王都跪下,宣读制命说:“册封皇子某为某王,某为某王。”宣读完,众王俯伏,起身。
赞唱行拜礼,奏乐。
行再拜礼,起身,音乐停止。
引礼官引导王从殿柬外面进入,奏乐。
内赞官引导到皇帝座前的礼拜位置,音乐停止。
王跪下。
赞唱授予册书,捧册官拿册书授给读册官,宣读完毕,交给丞相。
丞相交给王,王插圭接受,把它交给太监。
授宝玺也如同上面的礼仪。
结束,王拿出圭,俯伏,起身。
引礼官引导王出去,返回原位。
依次引导众王入殿,按礼仪授予册书和宝玺。
太监把册书和宝玺放置在彩亭,做完之后赞唱行拜礼,奏乐。
众王都拜四拜,起身,音乐停止。
太监举着彩亭在前行走,亲王从束面台阶上下来,奏乐。
出奉天束门,音乐停止。
礼部尚书请求诏书用宝玺,到午门展开宣读。
礼仪完毕,皇帝回宫,皇太子退出。
王年幼,就派遣官员拿着册书和宝玺交给他。
丞相承接制命到王的住所,在束北方站立,面向西南,宣读制命。
最年幼的王则由保姆抱着举行礼仪。
这天,亲王朝见拜谢皇后、太子,礼仪与东宫太子接受册书朝谢相同。
亲王各自进行庆贺,年幼的拜访年长的,行四拜礼。
百官到亲王那儿庆贺,也行四拜礼。
丞相到殿上跪下,文武官员站在庭中。
丞相致词说:“某官某等,正遇亲王殿下荣受册书和寅玺,封邦建国的礼仪完成,不胜喜悦之至。”庆贺完毕,丞相及百官又拜四拜。
第二日,皇太子穿冕服到奉天殿向皇帝庆贺。
太子致词说:“长子某,正遇到众弟某等受封邦建藩国,谨向父皇陛下称贺。”庆贺中宫皇后,致词说:“谨向母后殿下称贺。”百官进表文庆贺皇帝及中宫皇盾、柬宫太子,到东宫行接受册书的礼仪。
内外命妇庆贺中宫皇后,致词说:“妾某氏等,正遇亲王受封建藩国,恭敬地来向皇后殿下庆贺。”这天,百官以及命妇各自赐宴。
选择吉日,众王拜祭太庙。
当时秦、置、燕、楚、昊五王都年长,而齐、潭、赵、鲁四王正年幼,所以都同时施行礼制。
靖江王则以亲王身份受封号,故礼仪等同秦王、晋王。
洪武二十八年决定制度,亲王嫡长子,年龄十岁,授给金册宝,立为王世子。
次嫡子以及妾生之子都封号郡王。
凡是王世子必须是嫡长子,王时年三十岁,正妃役有嫡子,王的儿子只是郡王。
等到王与正妃年纪已五十岁而没有嫡子,纔立庶长子为王世子,袭封爵。
朝廷派人行册封礼仪。
成化末年,封兴、岐、益、衡、雍五王,皇帝亲自祭告奉先殿,派遣使者到各王府册封,罢除临轩礼。
而众王应当袭封的,都于年终派遣官员册封。
嘉靖年间,改在初春,写成法令。
册封王妃礼仪与册封太子妃礼仪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