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天,司礼监先将所要讲的《四书》、经、史各一册放置在御案,一册放置在讲案,都是《四书》在束,经、史在西。
讲官各白撰写讲读的章节放在册内。
皇帝登座,主持御前讲席以及侍班等官在丹陛上,五拜三叩头。
后来每次进讲祇行叩头礼。
依次上殿,东西依次站立。
序班二名,举着御案到座前,两名举着讲案放在御案南的正中。
鸿胪官赞唱为帝王讲读。
两名讲官从东西班列中出来,到讲案前,向北并立。
东西展书官各自到御案南的铜鹤下,相对站立。
鸿胪官赞唱讲官行拜礼,起身。
束班展书官到御案前,跪下展开《四书》,退着站立在东边铜鹤下。
讲官到讲案前站立,奏报讲某书,讲完退下。
展书官跪下合上书,仍然退着站立在铜鹤下。
西班展书官展开经或者史,讲官讲读,退下,如前。
鸿胪官赞唱讲官行拜礼,起身。
各自退到东西班列,展书官跟随,序班撤掉御案、讲案。
礼仪完毕,命令赐给酒饭。
各官员出来到丹陛,行叩头礼。
到左顺门,吃完酒饭,进入行叩头礼。
隆庆元年,规定早一天祭告奉先殿,祭告灵座。
这天,皇帝到文华殿左边室内,向先圣先师施礼。
在前两天先进呈讲读章节请皇帝阅览。
万历二年,规定春季讲书从二月十二日起,到五月初二结束,秋季讲书从八月十二日起,到十月初二日结束,不必题奏请示。
日讲,皇帝驾临文华穿殿,只用讲读官内阁学士随从陪侍,不用侍仪等官员。
讲官或四名或六名。
开始讲读,穿吉服,行五拜三叩头礼,后来穿常服,行一拜三叩头礼。
内阁大臣同在殿内侍奉,等候皇帝口头传宣“先生来”,同时进前,叩头,在东西两边站立。
读者先到皇帝面前一拱手,到案前展开书,压上金尺,拿着牙签。
读五遍,合上书一拱手退下。
先读《四书》,再读经书,再读史书,为帝王讲解诗书文史如同读书的礼仪。
侍书官侍奉学习结束,各自叩头退下。
在文华殿赐茶,文华门赐酒饭。
午讲,隆庆六年规定。
每天早讲完毕,皇帝进入暖阁稍稍休息,阅读奏章。
内阁大臣等人退到西厢房。
很久,率领讲官再进献午讲,讲《通鉴节要》及《贞观政要》。
讲完,皇帝回宫。
凡是三、六、九上朝日,暂时免丢讲读。
又在嘉靖六年规定制度,每月三、八日,两名御前讲席日讲官,讲《大学衍义》。
十年,制定无逸殿讲席的礼仪。
天刚亮,皇帝穿常服乘辇车到殿门,众官员在门外等候迎接。
皇帝下辇,乘坐板舆,到殿上升座。
各位官员在殿门外行一拜三叩头礼,进殿内,在东西依次站立。
赞唱为皇帝讲书,讲官大学士一人走出班列叩头。
命令赐坐,一叩头,纔坐下。
讲书完毕,展书官跪下合上讲章,讲官叩头回到班列。
又有一名学士奉旨坐着讲书,如同初次的礼仪结束。
各位官员到豳风亭等候皇帝驾到,在亭内赐宴。
太祖命令学士宋濂在大本堂传授皇太子、诸王经书,后来改在文华后殿。
世宗改在便殿,就移到殿的束厢房。
天顺二年,制定出阁礼仪。
这天早上,侍卫如同平常的侍奉礼仪。
主事官在文华后殿行四拜礼,鸿胪官请皇太子升殿,师保等官员在台阶上行四拜礼。
各位官员退出,内侍引导皇太子到后殿升上座位,将书案进献。
侍班、侍读、讲官进入,分班列在东西站立。
内侍展开书,侍读、讲官依次进读进讲,叩头退下。
每天讲读的礼仪,在早朝退后,皇太子出阁登座,不用侍卫等官,只有侍班、侍读、讲官进入,行叩头礼。
内侍展开书,先读《四书》,则是东班侍读官上前,陪伴读十多遍,退后回到班列。
其次是读经或读史,则是西班陪伴读书,也如前。
读完,各位官员退下。
到巳时,各位官员进入,内侍展开书,侍讲官讲解早上所读的《四书》,讲完后退回班列。
其次讲经史也如此。
讲完,侍书官侍奉练习写字。
写完,各位官员叩头退下。
凡是读书,三天后温习一遍,背熟成诵。
温习书的那天,不教新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