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钞。
到达北京,宴请群臣和年高德厚的老人,赏赐百官和受了封号的妇女钱钞。
经过的郡县,官吏、府州县学的学生、年高德厚的老人朝见皇帝,分别派遣朝廷大臣考察郡守县令贤能与否,随即加以罢黜和升迁。
给事、御史安抚慰问年纪大的老人,赏赐布帛酒肉。
嘉靖十八年,皇帝驾临承天。
在此之前亲自在玄极宝殿告祭上帝。
同一天,告祭皇祖和睿宗庙,派遣官吏分别告祭北郊和明成祖以下各代皇帝之庙、社稷、日月、天地神祇。
皇帝车驾从正阳门出发,后妃乘坐辇轿跟从。
锦衣卫设置钦命制造的武阵驾,卫兵八千人,侍奉车驾,持着仪仗。
卫指挥走在前面。
权位显要的武官二人留京守卫,兵部尚书协助谋划机要政务,各赐予敕命办事。
分别命令重要的文武大臣,出京督察宣大、蓟州、山海关,巡行边防九镇,也各自赐予敕命。
皇城和京城各门,都命令文武大臣各一人坐镇防守。
设置跟随车驾警卫的官军六千人。
皇帝出发,百官穿着礼服在彰义关外送行。
跟随皇帝的官军,大致与永乐时期的数目相当。
事先出发已在途中的官员免于朝兄参拜,祇有礼兵二部、鸿胪、太常、科道纠正仪节的官员和光禄寺跟从前行。
经过真定,迁祭北岳。
皇帝穿着恒常服饰,跟从的大臣和巡抚都御史穿着礼服进行礼拜。
经过卫辉,派遣官吏祭祀济渎。
经过钧州,迁祭中岳;经过荣泽,祭祀黄河;礼节仪式如同祭祀北岳。
经过南阳,派遣官吏祭祀武当山。
途中经过或是驻扎在有古代帝王、圣贤之人、忠臣、节义之士的祠庙和墓地的地方,便派官吏祭祀。
巡抚、巡按、三司在境上迎候,到达行宫,穿着礼服朝见。
府州县学学生和年高德厚的老人,都在三十里以外迎候。
经过的藩王府,亲王穿恒常服饰等候皇帝车驾,跟随到行宫,穿戴冕服朝见。
赏赐酒宴,宗室之人不允许外出。
到达承天,到献皇帝庙去拜谒祭告。
过了四天,在龙飞殿的宫殿台阶举行告祭上天的礼仪,奉献皇帝配享。
改穿皮弁服,到国家的社稷坛和山川坛进行礼拜。
第二天,拜谒显陵。
又第二天,跟从皇帝车驾的官员呈上表章祝贺,于是按仪节颁发诏令。
返回京城,皇帝亲自答谢上帝、皇祖、皇父,分别派官员祭告郊、庙、社稷、众神,像当初那样举行礼仪。
古代制度,太子出京称“抚军”,留守称“监国”o三代以下,只有唐代太子监国,系结双龙符,而它的仪制没有文字记录。
丞乐七年,皇帝驾临北京,制定制度。
凡是常规的朝拜,皇太子在午门左面处理政事。
左右侍卫和各官按常规仪节陈述事情。
如果御临文华殿,接到旨意召入的人纔能进入。
凡是朝廷内外的军国机密以及王府的急事,全部上奏请示。
有边防警报,如果调发军队剿减追捕,仍然要飞快上奏皇帝驻扎的行在所。
皇城和各门的守卫,都增加设置官军。
遇到皇上生日、正月旦日、冬至日,皇太子率领百官在文华殿前面拜表,行十二拜的礼仪。
表从中门送出,皇太子从左门送到午门,返回官中。
百官引导到长安右门外面,文官五品、武官四品以上,以及近侍官、监察御史,都乘马引导到三山门外面,把表交给进奏官。
到约定之时,告祭上天祝寿,行八拜礼。
正月旦日、冬至日、皇帝生日,百官按照通常的仪节在文华殿庆贺。
凡是享祀太庙以及社稷等神的祭祀,在祭期之前敕命皇太子代替祭祀,那些祀典神灵,太常音在皇帝临时在外驻扎的地方上奏报告,派遣官吏举行典礼。
凡是四方蛮夷前来朝贡,按照旧例赏赐宴席,命令礼部派送到皇帝在外驻扎的行在所。
凡是诏书到达,设置龙亭仪仗大乐,百官身穿朝服,到三山门外面迎接。
皇太子穿戴冕服在午门前迎候,到文华殿,行五拜三叩头的礼仪,升殿展开诏书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