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命令公、侯、伯、五府、六部、都察院、大理寺会同皇亲再次审问,启奏皇太子,等皇帝回京,上奏请求处理。
凡是向全国各地颁布命令,有诏书,有赦书,有敕符、丹符,有制谕、手诏。
下诏赦罪,先在朝廷宣读,然后颁布施行。
赦符等,则由使者带着交付给所授予的官吏,秘密不敢打开。
开读迎接,仪制各不相同。
洪武二十六年,制定颁布诏书的仪节。
在奉天殿设置御座,在殿柬设置宝案,在殿内陈设中和韶乐,在午门和承天门外陈设大乐,在承天门上面设置宣读案,面向西南。
清晨,校尉在宫殿内的挂帘前擎持云盖盘,百官穿着朝服在承天门外/顿次排列,公侯在午门外按次排列,面向东西。
皇帝穿戴皮弁服,按照仪节登上宫殿。
礼部官捧持诏书到案前,加盖宝印完毕,放置在云盖盘中。
校尉擎持着云盖盘,从宫殿的束门出去。
大乐奏响,从东面台阶下来,从奉天门到金水桥南的午门外面。
乐奏起,公侯走在前面引导,迎接到承天门上。
赞礼官唱名排列班次,文武官吏各自就位,音乐奏起。
拜四拜,音乐停止。
宣读展读官登上座案,声称有制命,众官跪下。
礼部官员手捧诏书,交给宣读官。
宣读完毕,礼部官员捧持放到云盖盘之中。
赞礼官喊着俯伏兴的口令,音乐超奏。
拜四拜,音乐停止。
行舞蹈山呼礼,又拜四拜。
仪礼司上奏拜礼完毕,皇帝起身。
礼部官员捧持诏书分别交给使者,百官退朝。
嘉靖六年,续定颁诏仪制,鸿胪寺官设置诏案,锦衣卫在奉天殿内的束面设置云盖盘,另外在承天门上设置云盘,在午门外面设置彩车,鸿胪寺官员在承天门上设置宣读案。
百官进入宫殿阶前的赤色地面站立等待,皇帝穿着冕服升座,按朝廷仪制进行。
翰林院官员捧着诏书跟从,到皇帝宝座前向东站立。
百官进入班列,拜四拜,出来到达承天门外。
礼赞颁布诏书,翰林院官员捧着诏书交给礼部官吏,捧到云盘案上。
校尉擎持云盖盘,都从宫殿左门出去,到达午门外面,捧持诏书放置在彩车内。
公侯伯三品以上的官在前面引导,迎接到承天门上,宣读诏书礼赞拜跪,都如同上面的仪制。
礼部官吏捧着韶书交给锦衣卫官员,放置在云匣中,用彩索拴系在龙竿上,颁布降下。
礼部官吏捧着放置在龙亭内,用鼓乐迎接到礼部,交给使者颁布施行。
隆庆六年,韶书送出到皇极门,便上奏说礼仪完毕,皇帝返回。
洪武年问制定。
凡是派使者开读诏赦,本处官吏准备好龙亭、仪仗、鼓乐,出外城迎接。
使者下马,捧着诏书放置在龙亭中,面向南,本处官吏穿着朝服行五拜礼。
众官和奏鼓乐的人在前面导引,使者上马跟随在龙亭的后面,到达官署门前。
众官先进入,文官和武官分东西两排依次站立,等候龙亭到达,排列好班位拜四拜。
使者捧着诏书交给展读官,展读官跪着接受,到开读案前。
宣读结束,捧着诏书交给朝廷使者,仍然放在龙亭中。
众官拜四拜,行舞蹈山呼礼,又拜四拜完毕。
班列之首到龙亭前面,跪下祝福皇帝身体万福,使者弯腰行礼回答:“皇上身体万福。”众官退下,改换服饰拜见使者,并行两拜的礼仪。
又备好鼓乐送诏书到官亭。
如果有出使的官员在场,便先于守臣行礼。
进献书札仪制只有《实录》最隆重。
皇帝穿戴衮冕服饰,百官穿戴朝服,进献章表称颂祝贺。
其余纂修书成,便用章表进献。
重新抄录的副本和记载帝王谱系、历数、政令因革的典册,祇是捧进。
这里详细记载进献《实录》的仪制,其余可以类推而见。
建文帝时期,《太祖实录》修成,它的进献仪制无法考查。
永乐元年,重修《太祖实录》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