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中卫、神策卫、广洋卫、广天卫、和阳卫以及牧马千户所,隶属中府。
留守前卫、龙江左卫、龙壤卫、飞熊卫、天策卫、豹韬卫、豹韬左卫,隶属前府。
留守后卫、横海卫、鹰扬卫、兴武卫、江阴卫,隶属后府。
又有亲军卫指挥使司十七个:为金吾前卫、金吾后卫、金吾左卫、金吾右卫、羽林左卫、羽林右卫、羽林前卫、府军卫、府军左卫、府军右卫、府军后卫、虎贲左卫、锦衣卫、旗手卫、江淮卫、济州卫、孝陵卫。
与左府所属十卫,右府所属五卫,前府所属七卫,后府所属五卫,一并听从中府节制。
各卫领属所有一百一十八个。
王府护卫指挥使司,设官如同京卫。
王府仪卫司,仪卫正一人,正五品,仪卫副二人,从五品,典仗六人,正六品。
仪卫,主管侍卫仪仗。
护卫,主管防御意外突发事件,护卫王府官邸。
有征调,便听从朝廷命令。
明代初年,各王府设置护军府。
洪武三年,设置仪卫司,各司设正、副各一人,品级视同正、副千户;司仗六人,品级视同百户。
四年,改司仗为典仗。
五年,设置亲王护卫指挥使司,每个王府设三个护卫,每个卫设左、右、前、后、中五所,每所设千户二人,百户十人。
又设围子手二所,每所千户一人。
九年,废除护军府。
建文年间,改仪卫司焉仪仗司,增设吏目一人。
成祖初年恢复旧制。
总吴官、副总兵、参将、游击将军、守备、把总,无品级,无固定人数。
总领镇守一个地区的为镇守,独自镇守一路的为分守,各守一城一堡的为守备,与主将同守一城的为协守。
又有提督、提调、巡视、备御、领班、备倭等名称。
所有总兵、副总兵,大都以公、侯、伯、都督充任。
总兵中挂印称将军的,云南为征南将军,大同为征西前将军,湖广为平蛮将军,两广为征蛮将军,辽东为征虏前将军,宣府为镇朔将军,甘肃为平羌将军,宁夏为征西将军,交肚为副将军,延绥为镇西将军。
各个印信,洪熙元年制定颁发。
那些在蓟镇、贵州、湖广、四川以及催运淮安的,不能挂印称将军。
宣德年问,又设山西、陕西二总兵。
嘉靖年问,分设广东、广西、贵州、湖广二总兵焉四总兵,改设福建、保定副总兵焉总兵,又添设浙江总兵。
万历年间,又增设于临洮、山海。
天启年问,增设于登州、莱州。
到崇祯时,越发纷繁,数不胜数,而地位权力也不再如当年。
明代初年,即使是参将、游击、把总,也多有以功勋外戚都督等官充任,到后来就日渐寥落了。
镇守蓟州总兵官一人,旧时设置。
隆庆二年,改为总理练兵事务兼镇寺,驻守三圣萤。
协守副总兵三人。
东路副总兵,隆庆三年添设,驻守建昌营,管理燕河营、台头营、互盟寨、山海关四路。
中路副总兵,万历四年改设,驻守三屯营,带管马兰峪、松棚峪、喜峰口、太平寨四路。
西路副总兵,隆庆三年添设,驻守石匣营,管理墙子岭、曹家寨、古北口、互塘岭四路。
分守参将十一人,为通州参将、少涂关参将、石门寨参将、燕河营参将、台头营参将、太平寨参将、马兰峪参将、擅王塑参将、古北口参将、石塘岭参将、喜峰口参将。
游击将军六人,统领南兵游击将军三人,领班游击将军七人,坐营官八人,守备八人,把总一人,提调官二十六人。
镇守昌平总兵官一人,旧时设副总兵,又有提督武臣。
嘉靖三十八年裁革副总兵,把提督改为镇守总兵,驻守昌平城,听从总督节制。
分守参将三人,为居庸关参将、黄花镇参将、横岭口参将,游击将军二人,坐营官三人,守备十人,提调官一人。
镇守辽东总兵官一人,旧时设置,驻守广宁。
隆庆元年,下令冬月移驻河东辽阳适中之地,调度防御,接应援助海州、沈阳。
协守副总兵一人,辽匮副总兵旧时为分守,台堕四十五年改为协守,驻守逢旦城,节制开厘、垒lU、堕旦、沈阳等处。
分守参将五人,焉开原参将、锦义右参将、海盖右参将、宁速参将、宽奠堡参将,游击将军八人,守备五人,坐营中军官一人,备御十九人。
镇守保定总兵官一人。
弘治十八年,初设保定副总兵,后改为参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