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章五十三(4/7)

、年龄、居住地。

户籍上交户部,户帖、下发人民。

主管部门每年计算人口增加减少的情况上报。

到举行郊祀时,中书省把户籍陈列在祭坛下,进献给上天,祭祀完毕而收藏。

洪武十四年,诏令天下编制赋役的黄册,以一百一十户为一里,推举按人口交纳粮食多的十户为长,其余的一百户为十甲,甲一共十人。

每年出役里长一人,甲首一人,管理一里一甲的事务。

先后以按人口交纳粮食的多少作为顺序,十年为一周,叫做排年。

在城中称坊,在城的近郊称厢,在乡都称里。

里编制成册,册的开头总领为一图。

鳏寡孤独不承担赋役的,附在十甲之后作马零余之数。

僧侣道士给予度牒公文,有田的如平民的方式编成册,无田的也作为零余之敷。

每十年主管部门改定一次簿册,以按人口交粮的增减情况来提升和降职。

簿册一共四份:一份上交户部,其余三份则布政司、府、县各存一份。

上交户部的,簿册封面用黄纸,所以叫做黄册。

年终进呈,送后湖东西二库保存。

每年命令户科给事中一人、御史二人、户部主事四人校正错误。

以后黄册只是记载文字,主管部门征收赋税,编制徭役,便自己编写一册,称为白册。

户籍共分三等:一是平民,一是军人,一是工匠。

平民有儒生,有医生,有阴阳。

军人有校尉,有力士,有弓、铺兵。

匠有厨役、裁缝、马船之类。

临海有盐灶。

寺庙有僧人,道观有道士。

都按各自的职业记载于簿册。

户口按簿籍作为决断依据,禁止多个姓合成一户附于簿籍。

遗漏人口、脱落人户,允许自己核实。

里设置老人,选举年龄大被众人信服的人,引导人民行善,平息乡里的争执狱讼。

那些躲避徭役的人户称逃户。

遇到荒年或逃避兵祸迁移他处的称流民。

有事而外出寄居在外的称附籍。

朝廷组织的移民称移徙。

凡是逃户,明代初年督责命令返回原籍恢复自己的职业,赐免除赋税一年。

老弱之人不能返回和不愿意返回的,命令在居住地编入户籍,给予田地,交纳赋税。

正统时期,制造逃户周知册,核实逃户按人口所交纳的粮食。

凡是流民,英宗命令勘察户籍,编成甲互相担保,归属居住地里长管辖。

设置安抚人民的副职官。

返归本业的,给予慰劳安抚,供应牛、种籽、口粮。

又听从河南、山西巡抚于谦的建议,免除复业流民的赋税。

成化初年,荆、襄敌寇叛乱,流民达百万。

项忠、杨璇作湖广巡抚,下令驱逐,不遵守命令的戍守边地,死去的人不计其数。

祭酒周洪谟着成《流民说》一书,引用东晋时期异地设置郡县的办法,使就近的人归附于户籍,离得速的,设置州县来安抚。

都御史李宾呈上他的意见。

宪宗命令原杰出京安抚,招集流民十二万户,供给闲田,设置鄙阳府,设立上津等县来统一管理。

河南巡抚张逭也请安抚西北流民。

皇帝听从他的请求。

凡是附籍,是正统年问,年老疾病退休事奉原官的家属,距离原籍达一千里的允许收留附籍,不到一千里的遣发返回。

景泰年问,命令民籍者收录附载,军队、工匠、盐灶劳役冒充民籍的,遣回原籍。

那些迁移的,明朝初年,曾经迁徙苏、松、嘉、湖、杭等地人民中无田的人四千多户,前往临濠,供给耕牛、种籽、车辆、粮食,以资助遣送,三年不征收他们的赋税。

徐达平定沙漠,迁徙北平山后人民三万五千八百多户,散居各府卫,编籍在军队的供给衣服粮食,编籍在平民的供给田地。

又以沙漠遗民三万二千八百多户在北平屯田,设置屯所二百五十四处,开垦土地一千三百四十三顷。

又迁徙江南人民十四万到凤阳。

户部郎中刘九皋说:“古代人多地少之乡的人民听凭他们迁移到人少地多的乡,是想使土地没有遗失其利益,人没有失业的。”太祖采纳他的提议,迁徙山西泽、潞的人民到河北。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