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章五十三(5/7)

一致,其可以考察的,洪武二十六年,全国有一千零六十五万二千八百七十户,六千零五十四万五千八百一十二人。

弘治四年,九百一十一万三千四百四十六户,五千三百二十八万一千一百五十八人。

万历六年,一千零六十二万一千四百三十六户,六千零六十九万二千八百五十六人。

太祖在战争灾难之后,户口却很兴盛。

其后天下太平时间长久,反而赶不上。

燕王平定祸难之兵发起,淮河以北地区长满茂草,那时候人民数量反而比以前增加。

后来纔递减,到天顺年问最少。

成、弘继起开始兴盛,正德以后又减少。

户口减少的原因,周忱说:“投靠于富豪之家,有的冒充工匠逃到两京,有的冒领官引到各地作买卖,全家住在船上,不能查到其踪迹。”而主要的,户口的增加减少,在于政令的宽严。

所以宣宗曾经与群臣讨论历代户口,认为“户口兴盛,根本在于休养生息;户口衰减,在于大兴土木和战争”,大概是确实的议论。

明朝土田制度,共分二等:一为官田,一为民田。

最初,官田都是宋、元时代没入官府的田地。

其后有还官田,役官田,断入官田,学田,皇庄,牧马草场,城蠕苜蓿地,牲地,园陵坟地,公占隙地,诸王、公主、勋戚、大臣、内监、寺观赐予或请求给予的庄田,百官职田,边防大臣的养廉田,军、民、商人屯田,通称官田。

其余为民田。

丞朝末年,国家丧乱,图籍记载多亡失,田赋没有准绳。

明太祖登上帝位,派遣周铸等一百六十四人,考核浙西的田亩,制定赋税。

又命令户部核实天下田地。

而两浙富豪之民逃避徭役,大都以田产寄托别户,叫做铁脚诡寄。

洪武二十年,命令国子生武淳等分别巡行州县,随粮划定区域。

区设粮长四人,测量田亩方圆,以字号编次,全部记载主名和田地的面积,按类编制成册,形状如鱼鳞,称为鱼鳞图册。

在此之前,诏令天下编制黄册,以户为主,详细记载旧管、新收、开除、实在的数目成为四柱式。

而鱼鳞图册以田地为主,各原扳、坟衍、下隰、沃瘠、沙卤的区别全都具备。

鱼鳞册作为经,田地的好壤有了评判标准。

黄册作为纬,赋税徭役之法便确定了。

凡是典卖田地,便详细记载赋税纳粮的标准,官府造簿册记载,不要让田产已去而赋税犹存以作为人民的祸害。

又因中原田地多荒芜,命令省臣讨论,统计人民授予田地。

设置司农司,开治河南,掌管其事。

临濠的田地,察验其人力,计算田亩供给,不允许兼并。

北方靠近城区的土地多没有整治,召集人民耕种,每人供给十五亩,蔬菜地二亩,免征租税三年。

每年中书省上报天下开垦田地的数目,少的田亩以千计,多的达到二十余万。

官府供给耕牛和农具的,纔收其税,额外开垦的荒地永远不计亩收税。

二十六年,核实天下的田地,总共八百五十万七干六百二十三顷,到处一片茂盛而没有抛弃的土地。

凡是田地以靠近城郭为上等,渐渐速离为中等、下等。

五尺为步,二百四十步为一亩,一百亩为一顷。

太祖依照元代里社制度,河北众州县土著居民以社分里甲,迁徙的居民分别屯居之地以屯来分里甲。

社民先占田亩广阔,屯民新占田亩狭窄,所以屯地叫作小亩,社地叫作广亩。

到宣德年问,原垦荒的田地永远不计亩收税以及低洼、盐碱不产粮食的田地,都核实纳入交纳赋税的数额中,田亩之数比过去更多。

主管部门以大亩当小亩来与旧有数额相符,有几亩当一亩的。

步尺计量参差不一,人们能够按心意扩大或缩小,土地不均匀,没有像北方那样乱的。

贵州的田地没有记载田亩的簿册,全部征之龄土官。

而各处田地,时间久远颇为混淆杂乱,与黄册不相符。

弘治十五年,天下的田地只有四百二十二万八千零五十八顷,官田与民田相比较得七分之一。

嘉靖八年,霍韬奉命修撰《会典》,说:“从洪武到弘治一百四十年,天下的田地额敷已减了一半多,而湖广、河南、广东失去的数额特别多。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