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造就是所说的金花银。
七年,纔设立户部太仓库。
各直省分派剩余的麦米、十库中绵丝、绢布及马草、盐税、关税,凡折成银两的,都入太会库没收家财,变卖田产,追收店钱,根据条例向上交纳的,也都纳入其中。
因为专门用来贮藏银两,故又称银库。
弘治时期,内府供应繁多,常常收太仓的银两纳入内库。
又设置南京银库。
正德时期,内承运库宦官,多次说内府的财物用度不充足,请求支取太仓银。
户部执奏不能阻拦。
嘉靖初年,内府供应比照弘治时期,其后供应加倍。
当初,太仓中库积银八百多万两,继续收纳的贮藏在两廉,以便于支出发放。
而中库贮银不动,于是以中库为老库,两糜为外库。
到这时,老库所存银只有一百二十万两。
二十二年,特命金花、子粒银应该解运内库的,一并送往太仓以备边防使用,然而后来又纳入内库。
三十七年,命令每年纳进内库的银一百万两之外,追加预备钦取银,以后又取没收入官的银四十万两纳入内库。
隆庆年间,多次提取太仓银纳入内库,承运库的宦官甚至用空札子下发户部提取库银。
廷臣上疏劝谏,都不听从。
又多次提取光禄太仆银两,工部尚书朱衡竭力劝谏,不听。
当初,世宗时期,太仓纳入银二百万两有余。
到神宗万历六年,太仓每年纳入银四百五十多万两,而内库每年供给金花银之外,又增加买办银二十万两以为常规,后来又加内操马刍料银七万多两。
后来,太仓、光禄、太仆银,几乎被全部刮取。
边防赏赐首功,一向是调发内库之银,现在也取之于太仆了。
凡是甲字各库,主事偕同科道巡视。
太仓库,由员外郎、主事掌管,而以给事中巡视。
嘉靖年间,开始两个月报告一次收入支出的数目。
当时修工部旧库,取名节慎库,以贮藏矿银。
尚书文明用以供给工价,皇帝责问他,命令用别的银两补偿,从此专门用来供给内用了。
其在地方的各布政司、都司、直省府州县卫所,都有库,用来贮藏金银、钱钞、丝帛、追赃处罚等财物。
巡按御史三年盘查一次。
各运司都有库贮银,年终,巡盐御史派官员察核。
凡是府州县税课司局、河泊所,岁课、商税、鱼课、引由、契本等按税率交纳的赋税,太祖命令主管部门解送州县府司,以至于户部,户部下文于库,其原来的封签,不擅自开启。
到永乐时期,开始委派官吏验证勘察,符合,纔向上解运;到达户部重新骏证,相同,纔交纳。
嘉靖时期,建立验试厅,验证合格,给予进状寄库。
每月逢九之日,会同巡视库藏科道官,进库验收,验收不上的抵换。
正统十年,在通州设立通济库。
世宗时期罢除。
隆庆初年,密云、蓟州、昌平等镇都设立库,收存主客年例、军门公费和抚赏、还有修边银u凡是成为仓库危害的,没有什么比得上中官。
内府各库监收的人,横加勒索贪得无厌n正德时期,台州卫指挥陈良交纳军器,滞留八年,以至于在集市讨饭。
内府收粮,增收耗粮曾经以数倍为标准,其祸患如此严重。
各仓开初不设置中官,宣德末年,京、通二仓开始设置总督中官一人,以后淮、徐、临、德等仓也设置监督,运粮的军民道受其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