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在两畿、河南、山西、陕西发生干旱蝗灾,四川、湖广收成不好。
倘若明年又这样,恐怕盗贼要暗中暴发,祸乱将会发生。
希望陛下节省用度,停止宴乐游玩,屏弃谗言,排斥异教,心中常想着经书史册,讲求治国的方法。
沙河修桥,江西造瓷器,南海子维修城墙,都不是紧急事务,应该全部停止。”皇帝嘉赏并采纳了他的建议。
皇帝迷惑于近臣的话,很崇信祈祷的事情,发经牌命令内阁大臣写赞语,又命令拟定神将的封号。
刘吉等人极力劝谏邪说应当排斥。
刘吉从皇帝纔即位就提升为少傅,兼任太子太师,吏部尚书。
到《宪宗寅录渗写成,又升任少师、华盖殿大学士。
刘吉把持政权的时间很长,权势显赫。
皇帝开始的时候倾心听信他,后来对他的眷顾渐少,但是刘吉始终没有离任的想法。
弘治五年,皇帝想分封皇后的弟弟为伯爵,命令刘吉撰写诰券。
刘吉说一定要全部分封两个太后家里的子弟纔行。
皇帝不高兴,派遣宦官到他的家里,婉言命令他退休,这纔上奏章引退。
诏命赐予敕书,按先例驾乘驿马回家。
刘吉多智谋心计,善于附会,自我装饰,专一于营谋私利,不时被谏官攻击。
在内阁十八年,人们称他为“刘绵花”,因为他耐弹。
刘吉怀疑这话出自于役考上的举子,于是向皇帝请求举人参加三次考试不及第的,不准再参加会试。
当时正好是会试的时候,举子已经全部聚集在京城里,礼部为此向皇上请示。
诏命姑且准许进去考试,后来像刘吉所言执行。
不久刘吉罢免,命今也不执行了。
刘吉回到家里,过了一年就死了。
追赠为太师,谧号文穆。
尹直,字正言,泰和人。
景泰五年考中进士。
改庶吉士,授官编修。
成化初年,担任御前讲席讲官,参加修撰《英宗实录》。
总裁打算革去景泰的帝号,援引漠代昌邑、更始为比照。
尹直争辩说:“《实录》中有当初是大臣,后来是军民的人。
在他当官的时候,就称某官某,已经罢去而后改变称呼。比如汉府因为谋反降为庶人,他没有造反的时候,像原来那样写为王写为叔。
难道有预料到他造反,就降为庶人的称呼的道理吗!况且昌邑随即登位随即废除,景泰皇帝却成为宗庙社稷的主宰达七年。
更始没有接受命令,而景泰皇帝却从母后受策命。
当时是稳定倾倒的国家于危难之中,没有皇帝京城就不会是国家所有。
虽然他改换储君失去圣德,但是能够不迷惑于卢忠、徐振的话,最后保全两宫,以至于今天。
他的功劳遇错足以相当,不应该革去帝号。”当时没有人能够难倒他。
《实录》修成后,晋升为侍读,历任侍读学士。
成化六年,上疏请求纂修《大明通典》,并且续写完成《宋元纲目》。
奏章下发到有关部门。
成化十一年,提升为礼部右侍郎,他推辞,不被允许。
服父丧,丧期满,起用为南京吏部右侍郎,就地改任礼部左侍郎。
成化二十二年春李,召回朝廷辅佐兵部。
占城王古来被安南逼迫,离开国家来请求援助。
讨论的人打算送他回去,尹直说:“他走投无路来归顺,我们如果驱逐使他回国,就等于是杀了他。
应该派遣大臣马上询问他,再权衡合适的方法处置。”诏命听从他的建议,命令都御史屠澝前去。
贵州镇巡官奏报苗族造反,请求发兵,朝廷议论打算依从他。
尹直说这是挑起事端邀功请赏,不能听信。
命令官员前去考察,果然没有敌警。
这一年九月,改任户部兼翰林学士,进入内阁。
过了一个月,晋升为兵部尚书,加官太子太保。
尹直明察敏悟博学,熟习朝廷的章程,但是急于进取。
性格矜傲猜忌,不自我检束整饬,和吏部尚书尹曼关系不好。
尹直当初想任礼部侍郎,而尹曼推荐了别人,尹直靠内宫皇帝直接下旨得到这个职位。
第二天在朝堂上遇到尹曼,他举起笏板称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