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章七十(7/7)

不答应,要他将各应该革除的弊端更详细地全部奏闻,于是,大夏举出南北军队陆路水路轮流值班运粮的劳苦,以及边军困倦疲惫、边将克扣的情况全都奏报。孝宗于是在便殿召见大夏,问道:“卿先前说天下民穷财尽。祖宗以来征收有常法,为什么现在这样?”大夏回答“:就是说没有按常法征取。如向广西每年取铎木,从广东取香、药,花费以万来计算,其他就可想而知了。”孝宗又问到军队,他回答:“与百姓一样穷。”孝宗说:“居有月粮,出有行粮,什么缘故会穷?”大夏答道:“其帅克扣超过一半,怎会不穷?”孝宗叹息道:“朕执政这久,还不知天下军民贫困,怎样做人君!”于是下诏严禁。当时,孝宗正锐意太平,而以刘健为首辅,马文升以兵部尚书领导六卿,一时正人君子占据各个部门。孝宗察知大夏正直严谨,并且办事熟练,尤其信任他。数次召见他判别事情,大夏也在各事上为皇帝尽力。

大同发生小的战事,孝宗听信宦官苗逵的话,准备出兵。内阁刘健等竭力劝阻,孝宗仍犹豫不决,召大夏问道“:卿在两广,知道苗逵捣毁延绥巢穴的功劳吗?”大夏答道:“臣听说,俘虏十几个妇女儿童而已,托朝廷威德,全师返回。不这样的话,后果就难说了。”孝宗沉默好久,问道:“太宗频频出塞,现在为什么不行?”大夏回答“:陛下的才干固然不比太宗差,而将领士马远不及太宗时期。如果淇国公稍许违背节制,将数十万兵众委之于沙漠,怎么能说是容易之事。臣揣度现在上策只有防守而已。”都御史戴珊也从旁边表示赞同,孝宗醒悟地说:“要不是你们劝说朕几乎误了大事。”于是果然没再出兵。

庄狼土著首领鲁麟任甘肃副将,求升大将不成,恃其部众强,擅自回到庄狼。廷臣担心其生变想授鲁麟大帅印,又想召他回京师,安置在不紧要的地方。大夏请求奖励其先世忠顺,而听任鲁麟闲居。鲁麟向来凶狠残暴失去众人之心,没有兵权无法有所作为,最后闷闷不乐而病死。

孝宗要在京城附近驻兵作为左右辅佐,大夏说:“保定设都司统率五卫,祖宗之意也是如此。请遣还操练军士,一万人作为西卫,将驻扎在密云、蓟州的军队作为东卫。”孝宗批准了。监督京营的宦官怨恨失去兵权,在宫门上贴小字报。孝宗以此给大夏看,并说:“宫门外人岂能进来,必定是某些不愿失去兵权的人所为。”由此,阴谋未得逞。

孝宗曾经对大夏说“:遇到事情总想召卿来商量,又担心超越卿职权范围而作罢。以后有事情的实行或罢止,卿用揭帖(文书)呈上来。”大夏磕头说“:对事情的决定,外边的交付政府部门,内部的向阁臣咨询就行了。揭帖易滋长弊病,不可作为后世效法。”孝宗称好。又曾问“:天下何时太平?”大夏答道“:求治不能太性急,不过用人行政全都与大臣面议,恰当的再实行,时间长了天下自然太平。”大夏曾经趁机提到四方镇守宦官的危害。孝宗询问详情,大夏答道:“臣在两广见到诸文武官的供应比不上一个镇守,其耗费可知。”孝宗说:“祖宗设置这些已很久,怎能一下子革除。不过从现在开始必须像郑原、麦秀那样廉洁的才能任用,不然则罢免之。”大夏磕头称好。大夏每次被召见,跪在御床前,孝宗往左右一看,近侍都退避走了。大夏曾有时回答问题时间长了,疲惫得起不来,孝宗就喊司礼太监李荣扶他出去。一天早朝,大夏本该当班,孝宗碰巧没见到他,第二天告诫大夏说:“卿昨天未上朝吗?担心御史纠察,没有立即召见您。”其受孝宗宠爱如此深。特别赐他玉带、麒麟服,送金币、上等醇酒,岁时不断。

不久,孝宗去世,武宗即位,大夏奉遗诏请求撤去非定额内的四方镇守宦官。武宗只撤去均州齐元。大夏又主张应撤去镇守宦官二十四人,又奏减皇城、京城守卫宦官,都未被接受。不久,大夏列举应当淘汰的传奉武臣六百八十三名,被批准。大汉将军薛福敬等四十八人也该削去官职,薛福敬等故意不入宫侍奉来激怒武宗。武宗立即命恢复薛等官职,而要求兵部回答详情,意欲加罪。宦官宁瑾磕头说:“这些是先帝遗命,陛下列入登基诏书,不宜问罪。”武宗才放弃追查此事。宦官韦兴在成化末年因有罪被长期罢官,这时靠巴结得以镇守均州。言官纷纷谏阻,大夏等再三争辩,武宗都不理。正德元年(1506)春,大夏又奏道:“镇守宦官,如江西董让、蓟州刘琅、陕西刘云、山东朱云贪婪残暴尤其厉害,请求审查惩处。”武宗不高兴。大夏知道自己意见不被采纳,数次上奏章请求辞官。这年五月,武宗下诏加封他太子太保,同意他返乡赐敕书、车马返回,按旧制供应粮食和役仆。给事中王翊、张衤会请求留住大夏,吏部也要求留大夏,武宗不理。

大夏忠实诚恳,为孝宗所信任,忘我报国,对权贵近幸多行抑止。曾经要求严格考核勇士,为刘瑾所恨。刘宇也恨大夏,就与焦芳一起在刘瑾面前进谗言道“:抄刘大夏的家,可得边费的十分之二。”三年九月,借田州岑猛的事,将大夏逮捕下到诏狱。刘瑾要以激变罪判大夏死刑,都御史屠氵庸不同意,刘瑾谩骂道:“即使不死,可以不去戍边吗?”李东阳从中调解,刘瑾探知刘大夏家贫穷,就判其到最偏僻的边境戍边。起初拟戍广西,焦芳说:“是送他回去吗?”于是改戍肃州。大夏已有七十三岁,穿着布衣徒步经过大明门磕头而去。观者都叹息流泪,父老百姓携筐送吃的,大夏所到之处,人们为之罢市、烧香祝刘尚书生还。等到了戍所,各部门怕得罪刘瑾,不送食品不来慰问,儒学生徒送吃食给他。一到操练,大夏总是扛戈站进队伍。主管人再三推辞,大夏说:“军人本来就该服役的。”他只带来一个仆人。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带子孙,他说:“我为官时,不为子孙捞好处。现在年老被罚,怎忍心令他们同我一起死在戍所呢?”大夏已经遣去戍边,刘瑾还借其他事二次罚他送米塞上。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